欲望的解构与文明的重构:从莫言争议看人性的永恒叩问
编者按
莫言关于“男女关系利益本质”的言论引发的轩然大波,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对人性、欲望与价值的深层困惑。当我们超越性别对立的表象,站在文明演进的维度审视这场争议,会发现它触及的是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在工具理性肆虐的时代,人类如何在承认欲望本能的同时,守护精神世界的崇高性?莫言的“惊人之语”或许是一记尖锐的警钟,提醒我们重新思考:当所有关系都被简化为“利益交换”,文明的意义将何以立足?
莫言争议言论背后:对人性欲望的文学解构与社会叩问
明渊庆泽
莫言关于“男人接近女人的目的”的论断,本质上是文学创作中对人性复杂性的极端化呈现,其争议性源于公共话语场域对文学表达的误读与简化。这种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需要通过人性本质→文明演进→争议本质→更高境界四个维度,构建从具体观点到文明哲学的立体剖析框架,既直面欲望的现实土壤,又超越个体争议,锚定人类文明如何在欲望与精神的张力中实现自我超越。
一、人性的本质维度:欲望的双重性与文明的起点
莫言的言论之所以引发震动,在于其撕开了一个人类文明长期试图掩盖的真相:欲望是人性的原始驱动力,而所有社会关系的建构,本质上都裹挟着某种“交换逻辑”。从生物学角度看,雄性对繁衍资源的追逐、雌性对生存保障的本能选择,确实构成了两性关系的底层代码;从社会学视角观察,职场中的价值互换、亲友间的情感互惠、甚至亲子关系中的“养儿防老”预期,都暗含着“投入-回报”的隐性计算。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揭示的“自利即公益”,欲望既是人性的“阴影”,也是社会运转的动力。
但莫言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以文学的锋利刺破了道德理想主义的幻象。在《晚熟的人》中,他描写的乡村企业家与知识分子的婚姻,本质上是财富资本与文化资本的置换;《生死疲劳》里西门闹的轮回转世,更是将欲望的执着演绎为贯穿五世的荒诞剧。这些作品共同揭示:欲望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文明如何引导与升华——原始本能如同一团野火,既能烧毁森林,也能点燃照亮寒夜的火炬。
二、文明的演进逻辑:从“本能抑制”到“价值超越”的螺旋上升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欲望的驯化史。儒家强调“克己复礼”,通过道德规范约束私欲;道家主张“少私寡欲”,追求回归自然的本真;佛教更是将“断欲去执”视为解脱之道。这些思想传统共同构建了“抑欲崇善”的价值体系,试图在人性的生物性之上建立精神的圣殿。然而现代社会的剧变,却让这一平衡面临挑战:市场经济将“交换逻辑”推向极致,社交媒体使人际互动演变为“价值标签”的展示,就连亲密关系也难逃“条件匹配”的计算。
莫言的争议言论,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工具理性”泛滥的反讽。当他将男性对女性的追求简化为“年轻漂亮”与“身体”,将女性对男性的需求归纳为“精神支柱”与“金钱补助”,看似是对性别关系的物化,实则是对整个社会“利益至上”思维的镜像投射。这种极端化表达如同手术刀,剖开了现代文明的病灶:当所有情感都被明码标价,当“有用性”成为关系的唯一尺度,人类将沦为欲望的奴隶,而不是欲望的主人。
三、争议的本质:在解构中寻找重构的可能
围绕莫言言论的激烈争论,暴露出两种极端思维的对抗:一方将其视为“人性真相”的勇敢揭露,另一方斥之为“性别偏见”的落后残余。但真正的启示,在于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从存在主义角度看,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揭示了人际互动中不可避免的权力博弈;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社会关系的异化本质上是资本逻辑的产物。莫言的价值,在于以文学的方式完成了对既有道德神话的解构,而我们的使命,是在解构的废墟上重建更具包容性的价值体系。
这种重建,需要承认欲望的合理性,同时拒绝将其窄化为单一的功利计算。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示,人类在满足生存需求后,必然追求爱、尊重与自我实现。莫言笔下那些在利益交换中挣扎的人物(如《蛙》中的姑姑、《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鲁氏),最终都在苦难中完成了精神的觉醒,这暗示着:欲望的升华,始于对“工具理性”的超越——当我们在关系中不仅寻求“获得”,更懂得“奉献”;不仅计算“利益”,更珍视“情感”,人性才能挣脱动物性的枷锁,迈向真正的文明。
四、更高境界的启示:在欲望与精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真正的成熟,是在看清人性真相后依然选择相信美好。莫言的作品从不缺乏对欲望的批判,却也始终饱含对人性光辉的期许。《晚熟的人》中,主人公在经历世态炎凉后,依然对故乡的土地充满深情;《檀香刑》里,刽子手赵甲的暴虐与孙丙的抗争,构成了欲望与信仰的永恒对峙。这些描写提醒我们:文明的进步,不在于消灭欲望,而在于学会与欲望共处——既不美化人性的阴暗,也不放弃对光明的追求。
站在人类文明的坐标系上,莫言的争议言论不过是欲望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它的价值,在于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当我们在指责“利益至上”时,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践行着同样的逻辑?当我们批判他人“功利”时,是否忘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唯有在这种自省中,我们才能超越具体的性别议题,抵达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这,或许才是莫言作为文学家真正想传递的“境界”。
结语
莫言的“惊人之语”,是投向现代文明的一道强光,让那些被粉饰的虚伪、被掩盖的欲望暴露无遗。但文学的意义,从来不止于解构,更在于唤醒——唤醒我们对精神价值的渴望,对超越性意义的追求。当我们在欲望的泥淖中抬头仰望星空,当我们在利益的喧嚣中聆听良心的声音,人性才能真正展现其伟大之处:既承认本能的存在,又永远保持向更高境界攀升的勇气。这,或许就是莫言作品带给我们的终极启示——在解构与重构之间,文明得以生生不息。
《欲与文明》
欲火焚原裂昊穹,初开圣殿辨尘光。
刀笔冷剖千般相,熔金淬炼百代章。
星垂广野观群动,月落寒江见孤衷。
莫言笔下春秋事,尽在人间叩问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