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赣风小院
王青兰

一切皆因缘分使然,因为一个人,我来到了千里之外的一座叫余干的城,一个叫三塘的乡镇,一个叫洪埠的村子,走进了村中一个赣风小院,认识了也可能是生命中该遇到的一家人。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了赣江风的温润如玉、醇厚而绵柔。
今天看来,如果没有赣风酒厂,没有三塘李铺,没有李德斌和张琼那对夫妇,也许那个叫洪埠的村子虽有着和江南任何村子一样的田园风光:到处水流潺潺,田野菜花烂漫,绿意浓稠,还有很多北方人叫不上名字的古树名木,却也是普通的,给人留下的也是毫无特色、顺路而过的感觉。
从朋友邀约至奔赴江西采风的途中,心中一直想象采风的酒厂会是占地面积阔大、建筑恢宏气派、酿造设施现代的吧。当汽车从宽阔的公路拐进一条弯曲的且有些坑洼不平的乡村道路时,我的心有点下沉。当汽车停到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前时,心中有了更多的失望。院子前是那条依然弯曲不平、车过尘土飞扬的乡村道路,路外下侧田间的油菜花开正盛,耀眼的金黄色一片连着一片。紧挨路边一株香樟树特别葱郁茂盛,其树冠遮盖了半边花田。油菜花田的外侧,几十米宽的信江支流静静流淌。无疑,这里的江南风光是独有的,像一幅秀丽的画卷舒展着春天的美好。

再看道路的另一侧,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大门口没有想象中的高大牌坊,老屋一角一块写有“余干县赣江风酒厂”红底黄字的木牌子特别醒目,一旁的路边竖着一块形似酒坛状的淡红色石碑上刻着黄色的“三塘李铺”四个大字。不得不说,酒厂建设出人意料,酒厂的标志近似古时酒馆的酒幌子格外引人注目,让人顿生亲切感。院子入口两侧,一边是一颗两分叉高大过三层楼房顶的白杨树,另一边是一片绿竹成为几间透着岁月沧桑的老屋的守护,也为这看似普通的院落增添光彩雅致许多。那几间老屋一端紧挨着一栋四层高的新式楼房透着现代时尚,与老屋形成鲜明的对比。
进入院子里,一排低矮的灰色砖瓦搭建的临时鸡舍猪圈透着主人家浓浓的烟火气息,也挡住了其后面的一大片菜地。院子正中一颗高大的柚子树上还挂着几个黄色的柚子惹人眼馋。还有一颗桂花树就种在主人的楼房前,小小米粒般的桂花已长满树冠,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院落非常宽阔。在院子的东南角,有两间很不起眼的工棚房,以为是主人收纳家伙什的地方,不想内里却是别有洞天。工棚分为里外两间,里间的光线有些阴暗,储藏着好多个酒瓮,那些酒瓮均用红布封口,空气中酒香弥漫扑鼻而来。工棚外间两边的墙根整齐各摆放着一排宗色的酒坛,中间堆放的的是一袋袋稻谷之类的杂粮。挨着窗子的地方还有一个酿酒的蒸锅。看似简陋的作坊,却用最原始的手工制作酿出了让余干人骄傲的玉液琼浆。经主人介绍,这里是酒厂特意保留的“历史区”,供人观展的同时,也让他们时时不忘对祖业的敬畏和传承。
从千里之外一路车马劳顿的疲惫,随着酒厂主人一家一腔满满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散去。且随着采访的深入,让我深深的感到,也许正是酒厂主人的热情、质朴才会酿出赣江风一样纯真的味道,那些各色各味的美酒中因为渗透了主人的淳厚与坚守才变得更加美味醉人醉心。
到达余干的第二天一早,当我们拉着行李走出酒店时看到了早已等候的接车。接车的两个司机,一个是酒厂厂长的朋友,一位是南方人长相特征明显得中年大哥。当看到我们这些穿着光鲜亮丽女作家时,这位大哥言行稍显局促,朝我们每个人点头示意或握手寒暄,有个别的大哥甚至不敢轻易伸手相握。经采风团组织者也是带队的秀君介绍。我们方才明白这就是余干县赣江风酒厂厂长李德斌。李厂长没有一点以往见到的那些大老板的颐指气使、财大气粗的作派,到像是一个厚道的农民大哥,其身上散发出的质朴一下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接下来的采风中,大家渐渐从李厂长及其一家人身上真切感受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李厂长一家用当地最高礼仪接待了我们这些来自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文友们。心中不觉有些忐忑,只想认真采风、学习,届时能为赣风小院留有只言片语的文字也算不虚此行,尚不辜负组织者特别是李厂长一家的热情招待。
当接车刚拐入通往洪埠村的道路,远远就听到了喧天的震耳的锣鼓声声。近前才看到,一队身着红衣衫的娘子军敲鼓、舞扇、跳着秧歌排列赣风小院门口迎接我们。还有一对俊哥靓女扯着大幅写有“热烈欢迎山东省市暨红荷文学社采风团”的红色标语。七面又大又圆的红鼓在道路上分列排开很是气派,与红妆素裹和着音乐、鼓点扭动的舞者感天动地、气氛隆重热烈让人激动不已。大家未闻酒香、未饮美酒心已陶醉,神亦飞扬,鲜见这种喜气洋洋的场面,个个深受感染兴奋难抑,或忙着拍照录视频,或围着主人问东问西,有好几个人情不自禁闯入仪式队列,重锤敲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热情好客的李厂长一家用当地最高规格的迎宾礼仪“鄱湖渔鼓”来迎接我们。过把了击鼓瘾,一众人即随迎宾的红装女队进入院子里,霎时院中又是一阵音动律扬,人声鼎沸,几乎淹没了李厂长地道的我们却半懂不懂的余干口音的热切介绍。
一天紧张的采风中,我们紧跟着李厂长及其一家人的脚步,不仅将赣风小院转悠了几遍,还到洪埠临村的神埠风景区观赏了大片的油菜花。其实在余干油菜花随处可见,像北方人种蔬菜、种粮食一样,余干这个地方春季主产油菜花籽。在洪埠村就看到村里村外、村民房前屋后都是油菜花田。洪埠村四周被赣江支流之信江支流包围,这里曾是一个孤岛,村民以往出入靠坐小船极为不便,现在公路修到村中,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今天李厂长的赣风小院就是洪埠村从贫穷落后到勤劳致富的典型代表。
令人没想到的是,“三塘李铺”是李家祖传酒业,发展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四代三姓人的坚守才成就了今天的荣耀——赣江风酒厂。从明洪武年间东源吴氏先祖以鄱阳湖优质稻米配秘制酒曲酿出清冽甘醇之酒。到1835年,朱元璋率军途径余干饮此酒后赐“军中御酿”金匾、命岁贡百坛,吴氏家族开创“三塘李铺”酿造酒业。1942年,何汉鼎以十八坛陈酿为嫁妆嫁独女给李德斌外公汤海林,并秘传酿酒技艺。之后汤氏又把手艺传给李德斌之父李道望。从此,“三塘李铺”成为李氏传承酒业。待李道望年事已高,硬是将在温州做鞋业正火的李德斌夫妇召回继承酒业作坊。
李德斌怀揣做生意赚到的第一桶金回到故土,从父亲手中接过简陋的酿酒作坊,经过了一波三折,终于把那个小小的“三塘李铺”做成了当地最为特色的酒业——“余干县赣江风酒厂”。如今,酒厂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以生产竹筒酒、芡实酒、果酒及养生酒为主,均采用传统的手工工艺,配以祖传酒曲秘方而制。期间遵循了古法九蒸、八酵、七取,即从原料质选、到制曲、到蒸馏、到窖藏,共经过了108到工序。108这个数字让我心头为之一震,佛家持颂的念珠也是108颗,每颗珠子代表着一种修行智慧或对治烦恼的教义。在道家,108这个数字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是一个蕴涵宇宙观、哲学思想、和修行目标的象征符号。由此我想,“三塘李铺”作为几百年的古法传承,成酒的108道工序其中一定也蕴含了某种玄机。这个玄机在“三塘李铺”的竹筒酒中好像悟到了一丝丝答案。

赣风小院那几件老屋的后面有一片竹林。竹林不大,竹子却长得很高,粗细不等,最粗的竹子也只有成人双手和掐在掌中的尺寸。李厂长带我们走进竹林介绍这就是“竹筒酒”时,我们均未看出端倪,都很惊讶长得好好地竹子怎么就成了““竹筒酒”呢。李厂长让我们靠近其中一棵最粗的竹子闻闻味道,大家争先向前,果然从竹子身上味道了一股特别的酒香。这惊人的一闻直冲头顶,不仅是酒的味道,还有一股大大的惊喜不禁让人眩晕。
原来,竹筒酒是李厂长接管“三塘李铺”后的制酒奇招。竹筒酒出世后倍受客户青睐,现已成为酒厂的主打产品。竹筒酒的制作工艺更为细作精致。首先选用纯大麦土曲固态发酵工艺,将新酿65度米酒经窖藏5年、10年、15年做基酒。在每年春天,选生长最旺盛的竹子打孔,将新酿米酒注射灌入竹腔,形成二次发酵。砍竹注酒必须在晨露时段,后经过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竹与酒共同汲取天地之精华、日月之光辉,竹之韵、酒之魂共生共荣。一年后砍竹取酒贮藏作为基酒,与年份酒勾兑酿成“竹筒酒”。
李厂长竹林中现场解说“竹筒酒”的制作流程。大家兴奋地围着那棵竹腔中盛满了酒的竹子轮番着闻了一遍又一遍,那好奇得想将竹腔中的酒闻到口中的有些不雅的馋相,令大家开怀大笑,那一阵阵的笑声包含着激动,更包含着对创造者的由衷敬佩。中午用餐,李厂长把竹筒酒、芡实酒、果酒等摆到餐桌上让大家一一品尝。大家跃跃欲试,平日里喝酒的和原来不怎么喝酒的都端起了面前的酒杯开怀畅饮。“宁可食无肉,不可饮无竹”,那款“竹筒酒”尤让大家所钟爱,真是让苏轼见了都要点赞的东方草木酒。

采访中,李厂长一次次谈起身为大学生的爱人张琼,及他们共同培养成四个大学生的儿女,那份幸福与骄傲依然深深打动着我们。
李厂长与爱人在一艘小小船上相识后相恋相爱到结婚,婚后两人同甘共苦一起创业,又一起回乡经营酒厂,期间历经建厂艰辛、与保守思想激烈碰撞、产品开发艰难、市场销路狭窄等诸多困难。
从我们进入赣风小院的那一刻起,不经意间,看到一个屋里屋外、出出进进、忙忙碌碌为大家炒菜做饭的身影。直到中午用餐时,那个为接待我们已忙碌了不知多长时间的身影才和大家一起做到餐桌上,被李厂长郑重为大家介绍认识。张琼圆圆的脸盘,白皙的皮肤,言语不多,举止风雅,气质贤淑,虽人已到中年但风姿卓越难掩其动人的美丽。特别从她优雅的言谈中,看出了她的学识和睿智。从餐桌上一道道充满地方特色让大家垂涎欲滴的菜肴,明白了李厂长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秘诀。
采风中,一开始在两边扯着迎宾条幅,之后又一直形影不离陪着我们的那对帅哥靓女,是李厂长夫妇其中一双儿女。一个是大学毕业后就在当地政府部门任职的大儿子,一个是正在读研学国画的二女儿。看得出,这次接待我们的整个议程就出自兄妹两人。从酒厂门口礼仪迎宾,到赣风小院参观、座谈,到神埠景区赏花,再到傍晚去兄妹两人秘密基地信江支流岸边看紫花满地、日落西下、漫天晚霞,到晚餐桂花树下的美味烧烤、品茗闲聊。每一个细节环环相扣、天衣无缝考虑周全,而又那么动人心弦,岂非兄妹人用心所致。

在赣风小院的一天,感觉到这里的每一道风景都美不胜收、赏心悦目。小院主人一家的热情、淳朴、忙碌的身影;那间记忆历史、飘着酒香的作坊;那间呼呼冒出烟气的灶房;那排一进院子就看到的鸡舍前一只老母鸡带着自孵的几只小鸡咕咕觅食;还有那条听话懂事的叫兴兴的小花狗狗;那株开满花的桂花树下围着半圈台子用来烧烤、喝茶;有让大家一进院子就跑去挥杆采摘的大柚子树。还有一道别致的风景或许在当地唯赣风小院仅有。那就是整个赣风小院还散发着一股浓浓的墨香。从老屋、楼房的门、窗、墙面到房屋内的横梁、竖柱,乃至一块古木或水泥板材,都被书法者挥洒自如抒发的淋漓尽致。那些原本就美丽动人的诗词华章因为苍劲有力、婉若游龙的字体灵魂再次复活。不知者还以为是哪个来赣风小院的大家因为醉饮了竹筒酒后的狂草,却未想到全是出自李厂长小女儿的杰作。女孩的名字叫紫颖。人如其名一样秀美,芳华气质,言行沉稳、落落大方,谈吐尤为不凡,具有普通女孩子没有的胸怀,可谓赣风小院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真是让人羡煞李厂长夫妇有如此才貌俱全的女儿。
李德斌还告诉我们,现在他的儿女都已成人上了大学。酒厂也已步入正规,祖传酒业业已焕发新机。目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回馈家乡、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今年,赣风小院已与周围5个村庄签下了2000多亩优质稻谷订单合同,并安排了200多个岗位供村民就业,他还要继续培训更多的村民掌握酿酒技艺,以增收致富。
也许是被李德斌对祖传酒业的一份执着与坚守,抑或是对他回报家乡、热心公益的初心所打动。冥冥中,让远在济南的美女作家秀君与之在网络平台上邂逅,并下定决心要为李德斌、为“三塘李铺”摇旗呐喊助威,让更多人了解“三塘李铺”,让赣风小院发展的更好,成为当地致富路上的领头雁。更让那些困难面前彷徨不定甚至遭遇失败者,通过李德斌的故事找到自信、受到启迪以重整旗鼓、重振雄风,这也是我们这次采风的初衷。

采风结束的第二天一早,李厂长夫妇带着一文友遗落在赣风小院的墨镜和从小院柚子树上刚刚摘下的两包金黄的大柚子来我们住的地方相送。双方依依不舍握手道别,约定来年再来赣风小院采风。李德斌胸有成竹,对赣风小院已有更好更全面的建设规划,届时的赣风小院不仅能酿酒、电商、观展、研学、雅集、品茗、餐饮,而且能住宿了。
今天的赣风小院酒香弥漫,花香四溢,草木茂盛,竹影婆娑,炊烟袅袅,和谐温馨,一派生机盎然。一份祖业的传承在这里继续,一个家族的根脉在此不断地延伸。相信,赣风小院就像赣江的水一般流淌不息,像赣江的风一样自由超逸清雅令人向往。

作者简介:济南市历城区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历城区作协副主席 。闲情偶寄爬山、摄影及文学写作,已发表作品多篇。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