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味”遇见“初心”:一场关于官场生态的灵魂叩问
编者按:
春节送礼潜规则看似人情往来,实则是权力寻租的伪装。陈行甲以“不收不送”的坚守和制度创新,打破“送礼才能办事”的怪圈,证明廉洁自律与实干才是官场正途。文章剖析潜规则病灶,展现基层官员破局勇气,启示我们:净化政治生态,需从个人操守到制度约束双管齐下,让节日“拜年”回归“拜民”初心。
当“年味”遇见“初心”:一场关于官场生态的灵魂叩问
明渊庆泽
读罢陈行甲关于官场过年送礼潜规则的分享,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些藏在腊蹄子里的金条、躲在土特产背后的利益输送,看似是春节里的“人情往来”,实则是权力生态的“寒暑表”。当传统节日的温情被异化为利益交换的筹码,当“拜年”变成“拜权”,这场关于官场生态的深刻剖析,撕开的不仅是送礼潜规则的遮羞布,更照见了基层治理中“初心”与“欲望”的永恒博弈——它既是个体在权力漩涡中的价值抉择,更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破解的深层命题。
一、潜规则背后的生存焦虑:从“被动适应”到“系统病象”的深层透视
陈行甲揭示的“被动送礼”困境,绝非个体的道德困境,而是权力运行机制不健全的系统性折射。在巴东任职期间,他曾目睹某乡镇干部因“春节未到分管领导家走动”而被穿小鞋,这种“不送礼即被边缘化”的隐性惩罚,本质上是权力私域化的产物。当公共事务决策依赖“非正式关系网”,当考核晋升标准模糊化为“领导印象分”,干部自然陷入“送礼是风险,不送是危机”的囚徒困境。更值得警惕的是“惯性送礼”背后的文化异化——某局长曾向陈行甲坦言,自己首次送礼时浑身冒冷汗,十年后却能对着财务报表“合理合规”地列支“节日走访费”,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沉沦,暴露出潜规则对干部价值观的渐进式侵蚀。
制度性监督缺位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催化剂”角色。在陈行甲任职前的巴东,曾出现过“同一领导班子成员春节互送土特产,实则内藏购物卡”的案例,表面上是“礼尚往来”,实则是利用监管盲区的利益同盟。这种现象印证了一个道理:当“阳光下的权力清单”尚未完全建立,当“向上负责”与“向下负责”的天平发生倾斜,潜规则便会以“传统文化”之名行“权力寻租”之实,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生态。
二、破局者的精神突围:从“个人觉醒”到“生态重塑”的实践路径
陈行甲的破局之道,贵在将个人操守升华为制度性变革。2015年主政巴东时,他干了三件“反常事”:一是在县委常委会上公开自己的春节行程,明确“不接待任何拜年访客”;二是推动建立“干部实绩档案”,将脱贫攻坚、项目落地等硬指标作为晋升核心依据;三是在全县推行“廉洁年夜饭”制度,规定公务接待不得超过四菜一汤,倒逼干部从“酒桌公关”转向“书桌办公”。这些举措看似针对“送礼小节”,实则直击“用人导向”这个根本——当巴东某偏远乡党委书记因带领村民种药材脱贫而获破格提拔,当连续三年未送礼的教育局长因高考成绩突破被重用,干部们逐渐明白:“陈书记的门难进,但干事的路好走”。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他对“权力源头”的把控。在与县长达成“一把手拒收礼”共识后,他进一步建立“礼品登记公示制度”,要求副科级以上干部春节后3个工作日内,在单位公示栏列明收到的所有礼品(包括一篮水果、一盒茶叶),并由纪委随机抽查核实。这种“阳光下的拜年”,不仅打破了“送礼者与收礼者的共谋默契”,更重塑了官场的“耻感文化”——某干部在公示“收到群众手写贺卡”后坦言:“以前怕别人觉得自己不会来事,现在怕自己公示的‘礼物’太寒酸,说明工作没做到位。”
三、廉洁文化的深层重构:在传统基因与现代治理间寻找平衡点
陈行甲对“一坛豆腐乳”的珍视,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民相亲”的精神内核。在巴东走访时,他常被群众拉住聊家常,有人塞给他自家腌的豆腐乳,有人非要让他尝尝新摘的柑橘——这些不带功利性的互动,恰是对“礼之用,和为贵”的本真回归。对比某些干部春节期间“上午跑领导家,下午跑老板家,晚上跑同学会”的“送礼马拉松”,这种“接地气的年味”启示我们:廉洁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以百姓心为心”的执政伦理中。
现代治理视角下,破解送礼潜规则更需构建“制度+科技+文化”的三维体系。在制度层面,可借鉴陈行甲推动的“廉政风险防控图”,将春节前后的公务往来纳入大数据监管,对频繁出入高档小区、酒店的公务车辆自动预警;在科技层面,广东等地试点的“廉洁红包”小程序(电子拜年卡附带廉政提醒,禁止关联任何财物),为传统礼节注入现代文明元素;在文化层面,挖掘“焦裕禄春节走访贫困户”“孔繁森藏历新年与牧民同庆”等红色资源,让“拜年”回归“拜民”的初心。正如陈行甲在卸任时留给巴东干部的那句话:“真正的春节礼物,是老百姓贴在门上的‘政通人和’,是田地里即将破土的新苗。”
四、面向未来的叩问:当个体选择汇聚成时代洪流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陈行甲的实践早已超越个人道德示范的范畴,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样本。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抵制潜规则,既要靠“关键少数”的刀刃向内——如他在巴东开展的“违建别墅专项整治”,敢于向涉及20多名干部的利益链开刀;更要靠“制度多数”的刚性约束——巴东后来推行的“干部八小时外生活监督办法”,将春节期间的社交圈纳入巡察范围,从根本上压缩潜规则的生存空间。
对每一位基层干部而言,春节的“送礼选择题”,本质上是“为谁执政”的初心之问。当我们抱怨“潜规则无处不在”时,是否想过自己也是生态的一部分?当我们羡慕“陈行甲式”的清官时,是否具备“得罪人”的勇气?正如陈行甲在自传中写的:“改变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无数个‘不’的声音汇聚成河。”从拒绝第一份“土特产”开始,从坚持第一个“无礼品春节”开始,每个微小的选择都在重塑官场的未来。
这场关于送礼潜规则的讨论,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朴素的真理:权力的温度,不在礼品的重量里,而在为百姓办实事的行动中;官员的价值,不在关系网的复杂程度中,而在守护初心的纯粹坚守里。当越来越多的“陈行甲”出现在基层一线,当“不送礼也能干事”成为共识,官场的“年味”才能真正回归本真——那是“千家万户曈曈日”的温暖,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诚,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最动人的诠释。
《年关辞》
腊蹄剖开时
金条在糖霜里结晶
灯笼垂落檐角——
叩门声在称量权力的重量
有人将公章浸腊月酒
述职报告叠成红包
而你卸去门楣金穗
以月光为刃,剖开
惯例编织的茧房
规则之筛滤过浮冰
案头豆腐乳洇开乡土咸
爆竹碎成星子
平仄间“拜年”剥落金箔
露出——
未被标价的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