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头条讯】今日午时,济宁市书画研究会程洪森会长一通电话,唤醒了这座古城艺术界的热忱——他邀约济宁头条总编王长鹰及研究会临近的成员齐聚墨韵堂,共商如何赓续上届会长王洪森先生的创新精神,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魄力,为济宁书画事业注入新活力。
这场雅集,既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庄严起笔。
走进古色古香的墨韵堂,檀香袅袅中,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玉、副会长杨士民、宁青、庄则等人相继落座。程洪森会长目光灼灼,说:"让你们几个过来,就是商量一下把会员大会精神落到实处,以'水墨对话当代'的勇气,让济宁书画走出书斋、走进街巷。
程洪森说,我们要守正创新,要在国际视野与本土表达的融合中寻找新突破。这番话激起满堂共鸣,王长鹰总编当即提议建立"济宁书画艺术家孵化计划",将传统笔墨训练与新媒体传播结合,让书画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临时会议桌上,创新构想如宣纸铺展:宁青副会长提出设立"运河主题创作年",以济宁大运河文化带为母题,组织全国性采风;张东灜副会长则主张开设"书画+非遗"跨界工作坊,让篆刻、装裱等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碰撞;庄则(张东灜)副会长还手握茶盏沉吟:"或许该建立书画家信用评价体系,让艺术价值获得市场化认证......"讨论声此起彼伏。
程洪森时而颔首记录,时而以指蘸茶在案头勾画构想,墨韵堂的窗棂将正午阳光切割成跃动的光斑,恰似思想的火花四溅。
议程过半,程会长展示的新作让满室霎时静默。但见六尺生宣上,泰山奇石以斧劈皴法立骨,却于传统程式间破出新意——山腰间竟以淡赭点染出隐约风电塔架,云海深处若隐若现的高杆线条,与山脚下工笔细描的采莲舟子形成时空对话。
"守正不泥古,创新不失根。"程洪森抚卷而叹:"这塔架线条我琢磨了三月有余,既要现代建筑的力度,又需保持水墨氤氲的气韵。"
程洪森还说,新一届研究会要始终践行着"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向杨贵传先生学习,不忘上届王洪森会长所秉承的初心,今年上半年到鱼台县完成《微山湖西岸王鲁四季长卷》采风图,将采菱女的斗笠化作画面节奏的顿挫,渔网晾晒的几何形态与传统留白相映成趣,在散点透视中构建当代视觉叙事。
吴玉认为,我们研究会要陆续将济宁各县市区老城墙的砖纹转化作雨点皴新法,在《济宁头条》济宁书画栏目中,让斑驳的历史痕迹与水墨肌理共生,形成独特的"城市山水"语系。
茶过三巡,构想渐成体系。吴玉秘书长再笔走龙蛇记录要点:拟于中秋举办"新济宁八景"主题创作展,同步启动抖音话题挑战赛;庄则副会长联系了杭州数字艺术馆,探讨NFT书画藏品的开发可能;王长鹰总编则筹划"书画名家直播季",让创作过程成为美育课堂。
宁青副会长说,而今我们要做的,是让书画从展厅走进生活,让每个济宁人都能成为艺术现场的参与者。
暮色渐染墨韵堂,众人离去时皆携任务而归。程会长独留堂中,就着余晖添染画中云霞。砚池里未干的墨汁倒映着晚霞,恍如这座文化古城艺术传承的薪火,既深扎于运河水浸润的沃土,又向着新时代的苍穹生长。济宁书画的故事,正在这样的坚守与突破中,续写新的篇章。
程洪森会长总结说,今天简易雅集,是由初步想法先拿个方案,还要报王洪森荣誉会长,卢成林书记,刘明远、韩冬梅、李志文、王超名誉会长核准,还要待研究会会长工作会议通过。
笔者不由感叹,这么好的想法,这么亲民的组织,这么周到的安排,济宁一流的书画作品,谁不想要?谁不尊重?谁不爱?
(清风 长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