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杭与上海之游
王慧仙
目睹他们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和疲惫的面容,我本不想让他们陪同出游。然而,我的儿子和儿媳还是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带我游览了杭州的西湖、丝绸城,以及苏州的虎丘、观前街等著名景点和繁华商业区。

在西湖游玩时,我目睹了一场“喷泉音乐会”,只见银白色的水柱随着音乐的旋律起伏舞动,时而低垂至水面,时而高耸入云,水珠在空中勾勒出团团云雾,那优雅的姿态宛如七仙女降临凡间,令人陶醉。当我漫步至断桥,不禁回想起传说中许仙与白娘子相会的浪漫场景,他们的身影在水面上若隐若现。继续前行,我看到了那座曾经镇压白娘子二十年的雷峰塔,它静静地矗立在半山脚下,让我想起了青蛇为白娘子向法海讨回公道的动人故事。当我抵达西湖东南角的长桥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仿佛就在眼前上演。据说,梁山伯和祝英台在长桥上来回走了十八里路,祝英台用十八个比喻来表达她的情感,而纯朴的梁山伯却始终未能领悟。因此,这段故事被后人传为“十八里相送”。

从岳王庙乘坐游艇前往湖心岛、三潭映月,抵达时已是中午。采纳儿媳妇的建议,我们前往楼外楼品尝了我从未尝试过的杭州特色菜肴——田螺、醋鱼、东坡肉等。晚餐后,天色已晚,大约七、八点钟,我们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夜景,一边聆听儿子讲述白堤等建筑的历史,不知不觉中漫步回到旅舍。这一路的体验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久久难以入睡。
隔天,在儿子和儿媳妇的陪伴下,我再次前往丝绸城。啊!每个铺面里琳琅满目的丝绸让我目不暇接,我几乎不知道该挑选些什么。细心的儿媳妇一件件挑选、抚摸,为我购置了几件称心如意的衣服,以及送给亲朋好友的围巾。"知足者常乐",这让我从心底感受到了幸福。

在苏州之行中,由于儿媳妇需要加班,儿子便陪同我前往。我们首先游览了虎丘这一名胜古迹。对于这个地方,我感到相当陌生。儿子就像一位导游,边讲解边带领我游览,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下。那座倾斜而古朴雄伟的塔,象征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儿子的详细讲解,我对虎丘的各个景点和历史遗物,如断梁殿、试剑石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游历起来也更加津津有味,毫无遗憾。午餐时,儿子特意招待我品尝了苏州的名菜“白鱼”。品尝着这道美味,我心想,除了在红白喜事的宴席上,这是我第一次在餐馆享用如此昂贵的鱼。内心深处,我感到无比幸福,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饭后,我们前往朱镇圆,但由于要赶回上海的火车,我们只能在门口留影纪念,然后乘坐人力车前往关前街。我对儿子说:“拉车的人真不容易啊!”言下之意,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尽管关前街繁华热闹,但因为儿媳妇不在,我心中感到空落落的,没有购物的心情,只是匆匆浏览一番,便前往车站踏上归途。儿媳妇打来电话叮嘱:“别饿着肚子回家。”听到这话,我感动万分,一天的疲劳也随之消散。

自从抵达上海,我一直渴望参观儿子和儿媳妇的公司。由于他们工作繁忙,这个愿望一直拖到临行前才得以实现。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儿子特意带我去了他的公司。它位于上海市南边三十公里处的宽阔公路上,那里有一个门状的高大路标,横幅上写着“紫竹科技园区”六个醒目的紫光色大字,竖幅上则是“紫竹欢迎你”十个对应的紫光色大字。穿过路标,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科研大楼,环境既优美又宁静。儿子的公司在最前面,周围环绕着碧绿的水池,宛如护城河。公司大门上镶嵌着“intel”几个英文字母,门卫在认真登记后,给我们和儿媳妇各发放了一个探访证。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被安全门挡住了去路,必须使用公司员工的证件才能进入。室内铺着红色的地毯,办公室宽敞明亮,每个员工都有独立的办公空间,宛如走进了一个迷宫。饭厅的窗户从顶至地都是透明玻璃,明亮宽敞,连饭菜中的一丝“微分子”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饭厅内整齐排列着供四人一组使用的数百张桌椅,彰显了公司的规模和员工数量。现代化的健身房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令人目不暇接。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儿子说:“国家重视高科技人才,为你们提供了如此优越的工作环境,你们一定要珍惜。”儿子坚定地点了点头。遗憾的是,在去嘉定的那天,由于参观孔庙、去医院检查以及拜访儿媳妇的同事,时间安排得太紧,未能去儿媳妇的公司参观,这让我心中始终感到有所缺憾。
在儿媳妇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前往了上海著名的朱家角水乡。在那里,水乡的游玩体验别具一格。恰逢端午节,只见一条条龙舟整齐地排列在水面上,十八九岁的黄衣小伙子们精神抖擞地握着桨,准备开始比赛。游客们像走亲访友一样,在水乡人家的门前巷道间穿梭,目睹了人们三五成群地包棕子、煮肉的热闹场景,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街道两旁的店铺虽小,却十分热闹,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包括服装店、工艺品店、字画店、杂货店等,其中精致的紫砂壶和古玩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我们还参观了大清邮局旧址保护区、城隍庙、码头等水乡的著名景点,那些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凤鸟纹、龙纹等,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
当儿子和儿媳妇送我坐飞机返回天津的家时,我不禁回想起三十七年前的“新疆之行”。啊!我的人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幸福从何而来?它并非来自上帝的赐予,而是依靠自己坚定的决心、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以及一颗仁慈的爱心去培养,这样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我现在的幸福正是这样得来的。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早年创作,发表过几篇作品,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