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济宁城,大运河的波光里倒映着千年文脉的厚重,也跃动着新时代的活力。随着6月开工的临近,总投资超16.5亿元、规划用地60万平方米、全长35.6公里的大运河国家步道项目,正以“运河之都”的雄心,将这条承载历史的水道编织成一条贯通古今、融合生态与人文的城市金线。
对济宁市民而言,这条步道是嵌入生活的诗意。清晨,跑步爱好者沿着青石板铺就的慢行系统出发,一侧是悠悠流淌的运河水,另一侧是精心设计的绿化景观带——樱花、垂柳与古槐错落交织,空气中浮动着草木清香。骑行道上,父母带着孩子穿梭于林荫间,车铃与笑声惊起一群白鹭;步道旁的驿站里,老人们倚栏闲坐,手中的茶盏氤氲着水汽,与河面的薄雾融成一片。科普展板与数字智慧屏沿路分布,扫码便能聆听运河漕运的故事,或是通过AR技术“穿越”至明清码头,看商船如织、帆影蔽日。这些细节,正是步道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生动注脚——它不仅是健身路径,更是一座露天博物馆,让运河文化浸润日常。
从城市发展的维度看,这条步道如同一根灵动的丝线,串起散落的文化珍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的青砖黛瓦、太白湖景区的潋滟水光、少康湖畔的湿地生态,通过步道连缀成一条文旅长廊。游客可步行或骑行,从老城区的烟火巷陌直抵自然野趣的湖畔,沿途探访微山湖博物馆、石佛闸遗址,感受“一程一景”的沉浸式体验。而“运河大集”的喧闹、自行车赛的激情(如2025年兴化站“千垛美路”赛事),更将静态景观转化为动态IP,催生户外研学、生态休闲等新业态,让“流量”变“留量”。
项目的推进,亦是一场生态与发展的双赢实践。步道建设遵循“一道一方案”原则,巧妙利用既有堤顶路、林荫道,避免大拆大建;绿化工程采用本地树种,既降低成本又凸显地域特色。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智慧设施——夜间照明系统依人流量自动调节亮度,环卫机器人定时巡检,应急呼叫装置覆盖全程,科技赋能让传统步道焕发现代气息。而针对土地指标限制的难题,济宁创新采用“分段实施、精准供地”策略,优先推进无需新增建设用地的河岸段,既保障工程进度,又严守耕地红线。
35.6公里的步道,是济宁向世界递交的一张“运河名片”。它承载着“活态传承”的使命——不再将文化遗产封存于展柜,而是让其流淌在市民的脚步中、游客的镜头里、孩童的惊叹间。未来,当人们漫步于此,触摸的不只是石栏上的雕花纹样,更是一个城市对历史的敬畏、对当下的担当,以及对“诗与远方”的永恒追寻。
(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