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温临清名吃
刘志敏
八、九岁的时候,我曾在临清大姨家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的临清就已有了很多名吃,但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我尝过的并不多。然而,岁月流转,我的记忆里竟还是存留了许多印象:蘸料粽子、三角火烧、豆沫儿、糖盖儿,还有炒蚕豆。
临清距离我们不过百里之遥,但在大姨病逝之后,我就一直没再去过。
这个清明假期,我忽生念头,想去临清一游,既想领略那里的名胜古迹,更想重温那些儿时记忆中的美食。家人对此提议欣然应允,于是,我们一早便驱车前往。

我们先游览了临清钞关和鳌头矶,临近中午时,本打算跟着导航去吃八大碗,却意外发现钞关附近有几家紧挨着的餐馆,便决定随遇而安,在此就餐。走到其中的一家餐馆前,还没进门,已被外面几桌上的食物吸引了眼球,我看到有切成一块块的芝麻饼夹肉,有浇了汤汁的大块豆腐……还有啥?人家吃得正香,我不好意思再细看了。不过,在进门前的另一桌上,我又瞥见了一笼冒着热气的烧麦,我觉得一定很好吃,呵呵,味蕾在这瞬间已被唤醒,很想大快朵颐了。可是,进门后才知道,店内所有桌子都已客满,要想吃饭需要等号。怪不得外面设了几桌,而且这时才发现外面还有很多人站着等号呢。哎哟!我的天,这么火爆啊!好吧,换一家试试看。结果,进了四家餐馆,竟然一样的情况。我真没想到,在这个小县城里,客流量竟然如此之大。这时才又想起我们进钞关时路上堵车,停车场已满,不得不把车停到了二百米之外的运河对过。看着眼前的景象,我不禁好奇,大家究竟是因景点而来,还是因名吃而至?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不想在吃饭上久等,于是放弃了这几家餐馆。跟着导航,我们来到了一家清真八大碗。这家店门面虽不大,却临街而立,显得格外醒目。走到门口,我就看到一个五六层的蒸笼,冒着的热气缕缕飘香。老板迎上来热情招呼,掀开蒸笼盖子让我们选碗。只见蒸笼里各种肉食被一个个黑瓷碗装着,那黑瓷碗给人一种古典而质朴的感觉。在老板的介绍下,我们老少四口选了六个碗儿:松花羊肉、黄焖鸡、肉杂拌、圈巧阁、烧肉和清汆丸子。还有两个是黄焖肉和炖肉,因为吃不完我们没要。这些名字都是老板介绍给我们的,老板很健谈,见我们为着这份名吃而来,就跟我们聊了起来。他干活的动作更是娴熟,只见他把小黑瓷碗里的菜肴一个个扣进白色青花大碗里,然后浇上羊肉和笨鸡熬制出的清汤,再撒上翠绿的香菜,就端上了桌。八大碗儿是配着馒头吃的,馒头清淡,更显出了蒸碗儿的味道浓厚。我们挨个品尝,虽味道各异,但都是肉烂味醇,汤汁爽口。馒头与肉一起嚼在嘴里,香而不腻;将馒头泡在汤汁里,浸满汤汁再放入口中,那更是津津有味。最后连汤汁都所剩无几,我们吃得心满意足。据说八大碗主要用来当早餐,但为着品尝,我们无所谓哪一顿,只要吃到就感受到它的魅力了。
在与八大碗老板攀谈中,我们很快得知了附近购买三角火烧和蘸料棕子的地方,怀着重见故友的心情,我们一一前去重温那份滋味。

三角火烧,刚出炉的最是好吃。它胖胖的,厚厚的,外皮酥脆,内里煊软——这是我脑海中一直存有的印象。我买了一方便兜,回到车上迫不急待地跟大家分享。尽管刚吃过饭,但我们还是抵制不住它的诱惑。我一边吹着烫手的热气,一边将火烧掰开来,从中间下嘴,将酥皮和层次感满满的嫩里一同咬在嘴里大嚼起来。嗯嗯,就是那种椒盐的咸香味儿,太棒了!我再一次吃出了满足感。其实,火烧我们谁都吃过,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临清的三角火烧就是情有独钟。想来想去,也许有这么几个原因吧:小的时候曾经吃过却吃得很少,味道便一直留在记忆的角落里;它的三角造型不知源自何处,却在众多的圆饼中独树一帜;它还特别厚实,是真的厚实,吃了酥皮里面的份量依然很足,让人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踏实感。

当年,我大姨带着八、九岁的我去过几次夜市,在那里我吃过了蘸料棕子。后来吃的棕子再也没碰到过蘸料的。我不记得那是蘸的什么料儿,也不记得那是什么滋味儿了,只记得坐在一个小方桌旁,用叉子叉着吃的情景;还记得那棕子个头儿不大,玲珑剔透,没有任何夹馅,只是白白的糯米。这次找到了蘸料棕子,我自然特别高兴,仿佛回到了童年的记忆里。卖棕子的老板长得高高的、胖胖的,态度很和善。在他的介绍下,我终于知道了棕子的蘸料是玫瑰酱。玫瑰酱是用玫瑰花瓣和白糖腌制而成的,它有着独特的花香味儿,给棕子增添了更有风味的口感。老板把浇好蘸料的棕子端到长条桌上,我不顾肚子的饱胀,拿起竹筒里的精美叉子,和母亲及儿子一起品尝起来。然而,遗憾的是,我觉得这棕子跟我们超市里的无异,个头儿太大,又有各种夹馅儿,它本身的滋味儿已盖过了蘸料的那一点清香,似乎使得蘸料可有可无。我找不到当年那份独有的感觉了,但也算跟童年的记忆说上了话儿,还是不虚此行的。
后来,我们又去了舍利塔和东宛园。临清的钞关、鳌头矶、舍利塔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它们见证了临清作为运河沿岸商业城镇的繁荣景象。曾经,多少商队带来天南地北的食材与技法,才让这运河水流淌出了滋味的交融?而新修的东宛园里,仿古建筑与真实古迹形成了奇妙对话——正如临清美食,既守着古法,又纳着新味。
在整个游玩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临清的各种名吃:芝麻羊肉、琉璃丸子、临清烧麦、托板豆腐、捶鸡面、什香面、豆沫儿……未及品尝的滋味还有那么多,但我知道,这座城的馈赠从不是一次就能尝尽的。就像运河的水,永远在流动,永远在等待下一次的相遇。

作者简介:刘志敏,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实验中学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茌平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爱好文学,喜欢阅读,热爱生活。现已出版个人文集《每一步,都算数》和《嘿!小人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