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胡菜:野外绽放的紫水晶
文/李广昌
南安四月的路旁,荒地,田埂或水塘边,随处可见开着一朵朵紫红色管状花的泥胡菜。泥胡菜,这个被农人唤作:猪兜菜,剪刀草,苦马菜,牛插鼻,糯米菜,猫骨头,石灰菜,绒球的野草,总是喜欢在贫脊的土地上舒展娇人的身姿。它的锯齿状叶片与紫色绒球花却似暗夜里的星辰,在空旷的野外勾勒出生命的经纬。
泥胡菜为菊科植物,始载于《救荒本草》。民间喜欢在春季采集泥胡菜的嫩苗,开水烫后,清水浸泡除去苦味以后,用于炒食,做汤或和面做米果吃。
泥胡菜,味苦,辛,性寒。具有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的作用。属于地方用药品种,还不是常用中药范畴。
一般用于乳腺炎,颈淋巴结炎,痈肿疔疮,风疹瘙痒,痔漏,外伤出血,骨折,乳腺炎,牙痛,牙龈炎等疾病的治疗。
民间喜欢用泥胡菜叶捣烂,外敷治疗刀伤出血或治疗骨折;用泥胡菜适量水煎漱口,治疗牙痛,牙龈炎;用鲜泥胡菜全草或嫩叶适量,或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治疗颈淋巴结炎。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泥胡菜含有黄酮类成分,这也许是泥胡菜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药理学基础。
泥胡菜这株《救荒本草》被列为“救荒上品”的功勋,在不乏食品的年代已被衣食无忧的人们渐渐遗忘,但是,泥胡菜仍在续写自己的生存史诗。当我们俯摸凝视这朵扦挿在大自然的紫水晶,触摸到的不仅是植物的脉络,更是感觉到泥胡菜坚韧永恒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