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水井七十年之变迁
李春耕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自古以来,人类傍水而居,饥食渴饮,繁衍生息。在远离江河的区域,人们掘地凿洞,取水生活。此取水之洞。人们谓之“井”。井,象形字,如水洞口周围的栏杆状,故以此为记。此字见于甲骨文,可见挖井取水的方法,早在商代已经盛行,并形成了“水井文化”。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我所见到的乡村水井,除了少量遗存的石井、砖井外,更多的是原始的土井,挖井的方式也一直延续着古代人工开掘的方式。
人工开掘土井需要在预定地点画好井位,水井直径大约1.3-1.4米,挖井工人用铁锨在井位逐层往下挖开土层,随着井筒加深,工人无法将井底泥土直接甩到地面,这时需地面的人放下筐,或铁罐,把井底的泥土提上来,扔在井旁边。当时,冀东平原地区的井,一般深度在七八米左右即可满足取水。挖井是力气活,需要多名壮劳力集体协作完成。当时一般人家都必备一个吃水的土井,井筒保留开挖时原始状态,有些富裕的人家,为了经久实用,避免井壁塌落,雇人挖直径一米七八至两米的大井,在土井井筒内壁转圈用石头和青砖砌上,叫石井,或砖井。砌石井时,先让木工做一个硬木的大井盘,平放于井底,再往井盘上逐层垒石头,这对一般农户来讲,可算是一项大工程。
建国后,党和政府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动广大社员在地里挖井,抗旱浇地,社员纷份响应,三人一群,俩人一伙,在地里开挖许多口灌溉土井,井深一般四五米,井口安上辘轳打水浇地。仅靠这几眼土井,根本无法灌溉村里上千亩耕地,那才叫杯水车薪。
大约在1957年,村里由外地传入一项先进的打井技术。先搭一个七八米高的大台子,台子上先安一个直经三四米的大木头轮子,横着再安装一个和古代打仗时用的大弓一样的弓,有弓弦,弓弦下面连着铁制的大锥,大锥重约二三百斤,锥头下面有活动筏门,大锥上面对称安装两根木棍,四个壮汉各自按压木棍的四个顶端,干活时四个人齐喊口号,“一——二”,把井锥用力往下砸,铁锥砸进地下后,活动筏门开启,泥土挤进空心的井锥里。四人一起松手后,借助大弓的弹力,就能把铁锥提起来。反复压按后,铁锥内挤满了泥土,就安上竹片,继续砸,然后再把竹片绕在大木头轮上,轮子里上去人,用脚蹬轮,就和咱们看到的白鼠蹬瓜一样,轮子转动,就把铁锥提起来,再把泥土倒掉,放回井里继续按砸,如此反复作业。这种方法只适合土层深厚的平原地区,一旦打到石层,忙活一个月也没有进度。好在当时是大集体,没有劳动效率的说法。这种技术可以说特别落后,并且打不出来粗井管的井,十多个人轮班作业,一年时间也只能打一眼七八十米深的细井管井。好在当时地下水位低,七八十米深度的井,地下水就能自动喷出地面,我们起名叫“翻水井”。

大约在1964年,开始改用较先进的技术,叫大锅锥打井法,用铁锥杆连接大锥头,五六个人推动锥杆运转,锥杆带动锥头转动,井锥筏门打开,泥水便挤进锥里,等泥水灌满后,用人力推绞磨,把锥提上来倒掉泥水,再放回去继续推。这方法就先进多了,一般两三个月就能打出一眼直经一米四五,深四五十米的水井来。
六十年代中后期,农村基本都通了电,井打好后,安上水泵,就能浇地,没通电的,可以用柴油机带动水泵抽水。工作效率成倍提高,庄稼得到灌溉后,产量逐年提高。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响应“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积极投入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来,打井的技术不断革新换代,淘汰了大锅锥人力打井的老方法,改用机器打井,焊一个大铁架,前面安上锥头,接上电,电动机驱动打井机曲轴转动,带动锥头往下往复做功,打井进度非常快,只需十多天,就能打出一眼七八十米的井,大伙叫磕头机打井。磕头机不断改进沿用至今,如今各家打井,只需一天,就能打出一眼六七十米深的井。
七十年代后期,农业靠天吃饭早已成为了历史,村里基本农田都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田标准,粮食亩产稳定在四五百斤左右,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万事都是有利有弊,随着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的增多,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记得六十年代初,我们这一带地下水位一般在两米左右,可如今地下水位已经下降到十二三米以下了。所有河道断流,沟塘干涸,地表水基本消失。由于地下水位太深,接不上地气,气候变暖,降雨量逐年减少。如今的农作物基本上全靠地下水续命了。

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支持三农工作,号召人民节约用水,农民们纷纷引进先进技术,千方百计搞科学灌溉。农田里很少见到大水漫灌的现象了,农民们在地里铺上管道,麦畦里,垄沟中都铺上直径四五厘米的塑料细管,细管上有小孔,水井合上电闸后,遍地细管都能充滿水,水从小孔中渗出,滴在地上,起名叫滴灌。另外,还有人把铺在地里的细管,每隔十米左右,安上喷头,利用水的压力,将水喷出,喷头来回摆动,辐射到周围五六米处,起名叫喷灌。这些先进的灌溉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浇水时只需要合上电闸,中间过程不用人照看,还可以去干别的农活,农民岂不乐乎!
说到生活用水的变化,那更是以前连作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如今却实实在在摆到了眼前。以前吃土井水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打水时只能用水桶由井里往上提,这种水井不卫生,小时候经常发现井里漂着死耗子、臭麻雀,还有蛇,青蛙等活物,刮风下雨时,还把浮尘,泥土,杂物卷入井内,人们为了生存只能将就着饮用被污染的井水。这种古老的水井,还有一致命的缺点,就是不安全,那时经常听说有小孩掉入井里的,还有人轻生而扎入井里自杀的事情发生。2008年开始,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拨付专项资金,扶持广大农村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镇村领导精心谋划,打井画图,细致入微,一户不落,在村民们积极配合下,不到半年时间,全村实现家家通自来水,人们把水管引进屋内,无论厨房灶旁,还是卫生间内,只要扭动开关,干净卫生的地下水喷涌而出,人们第一次用上了贰百米深的优质井水,过上了高质量的现代化生话。
如今的乡村,那种“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的情景,已成过去时。回忆70年来农村打井用水的发展历程,我不得不说,还是改革开放好!
作者简介:李春耕,河北玉田县人,中共党员,农村基层干部,爱好文史写作,长期致力于家乡文史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