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慕樊先生
桐阴中学的名称,是已故泸州教育界耆宿阴仑表(名懋德)先生(1889-1964)取的。据先生说,他曾经被张某聘为家庭教师,其教室在老梧桐下,遂命其馆为桐阴书塾。当一九三七年先生约我同办私立中学时,乃沿桐阴书塾的旧名,叫做桐阴中学。
桐阴中学学校虽小,却是爱国思潮的产物。
一九三七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我国的大战。中国人民立即爆发了压抑已久的爱国热潮,后方的许多知识分子抛弃了旧业,涌上前线。
我当时二十六岁,也不甘落后。答应了一个在浙江前线抗战的川军团长黄君殊的邀请,准备好辞家抗日去。时当春夜,有几个朋友为我饯行。中宴,我出来在花阴下闲坐,忽然阴老师从另一个宴会上走来拉着我的手说:"听说你要投笔从戎,很好嘛。我却又颇不以为然。”我熟知阴老师是极热烈的爱国主义者,听了他的话不由一楞,问道, "为什么?"他急切地说,这很简单。前方重要,后力同样重要,你是拿熟了粉笔的教师,而今去拿很不熟的枪杆,我以为得不偿失,后方的学生多需要爱国主义的教育啊!”我不由得心里一动。他继续说,这里川康银行分行经理硬要拉我去作家庭教师,教他的独子,每月致送教仪九十元硬币,我转荐了你,他满口答应。我估计你每月零花不过三十元,那么剩六十元,一年以后,我们就可余七百二十元。我愿意把我乡下宽大的老屋(泸县云龙乡大水河)作为校舍,只消新做若干教室用桌凳,我们就可以办起一个以爱国主义为宗旨,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私立中学来。你看,这不强于你去‘旋’学拿枪杆吗! "
我第二天就向黄君殊收回我的许诺,也说明了我和阴老师的抱负。他大伤脑筋,软硬兼施,说我的翻悔是绝大的错误。我不予理睬,坚决要留在家乡办学,他只好表示深深的惋惜罢了.
不久,我在泸州珠紫街一家公馆里当起家庭教师来了。
7月,日寇空军大炸泸州,珠紫衔一带夷为平地。阴老师和我商量,把学生带往大水河,称为桐阴小学。又收了几个学生,最小一个学生是黄丹若(应文) ,解放后任江西宁都县中共党委书记,其余有仑师幼女阴国莹及黄陈鸣。后来各都上了大学,有学有才。
第二年春夏间,民生公司宜昌经理李肇基先生来参观我们小学。他是四川旅宜同乡会办的旅宜中学董事长。他建议我们暑假立即用旅宜中学的名义招生.他任董事长,阴老师任被长。由于阴老师的人望,报考的学生极多,从优取录了百多人,分为两班。
不久,出于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强烈要求,学校正名为桐阴中学,阴老师以董事长兼校长,我任教导主任,兼授历史课,教师有不少是泸州有威望的老先生,如罗毓华、邓敬孚、何白李、舒次章、袁今吾(校医)等.
国民党在前线不断败退,后方的士气却不断高涨。人民要求抗战的表现和国民党当局也就不断冲突,于是在泸州,围绕桐阴中学,谣言四起。如说,桐阴中学是共产党办的哪,桐阴中学不升旗哪等等。并且国民党派了一个营进驻离桐阴不远的罗基坎(小场) ,营长姓罗,是一个在“西安事变”中“保驾”有功,得了勋章的家伙。神气十足,常借故到校来问这问那的,以示威胁。泸州的一群国民党特务,如江阳中学校长黄某,泸州三青团书记刘某,都到处散播谣言,攻击桐阴中学。
阴老师当时主持泸县财务委员会会务。间或回校一次,每次回来都讲了听到一些攻击我和桐阴的谣言。总之是撇开阴校长,专攻曹某的。我听了,一笑置之,照常教书和宣传抗日。
一九四一年一月,安徽地方发生了国民党军队袭击北上抗日的新四军(军长叶挺)的逆流,历史上叫做“皖南事变”。爱国军民不胜震愤,但在大后方的我们,都敢怒而不敢言。我在事变后不久,就接到一包指责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的罪行的宣传品,我从邮局带回学校教师休息室,当众开折给教师们阅读,大家才明白事变的真相。
到五月初,本校刻蜡纸的职员万重铨同志被泸州三青团主任刘某诱去。夜间饱以肥鸡黄酒,其间又再三再四插入“曹先生好吧"之类的问讯语,等老万深夜酩酊睡去,即令驻泸县的宪兵多人把万从酣睡中抓去宪兵营,加以酷刑审问。万受刑晕死过去,等他被冷水喷醒,恍忽中承认抗议皖南事变那一包油印物是“曹先生”叫他刻印的,万记起夜间刘文质的暗示,所以就划了招
尽管万重铨同志早晨划了招,下午就翻案。但宪兵队是绝不肯放松他们伏伺已久的对象的,五月十二日他们突然把我逮捕了。
我在狱中,曾被审问多次,都坚持说:爱国无罪,要定我的罪,除非有实质性的罪证。他们自然是无法提出什么证据来的。我在单人牢房里闲中写了若干首诗,统名《顶阁怀人诗》,暗由送饭人传给阴老师。阴老师立即油印散播,以揭露国民党地方当局无故逮捕教师的丑恶。宪兵队经不住公正與论的压力,只好把我放了。但不久又把我抓去。再经一个多月,经阴老师和泸州教育界发动更有力的营救,第二次“取保释放”。
我知道,仍回桐阴任教,势必危及学校,所以决定到成都去避祸几时再说。
临行前曾回桐阴一次,受到全校师生职工的热烈欢迎。当我在鞭炮声中走到校门前的时候,抬头看见一副阴老师大笔挥写的红纸对联:冤狱真为“莫须有”;著书应继《凡将篇》。上下联第五字嵌的是“莫凡” ,我的别名。在非常纯洁的十二三岁的学生群的簇拥下,在对联面前,我低下了头。
从此我离开了桐阴中学,但每回泸州,我都一定要回校去看望阴老师和教师们。我虽然白首无成,深负老师的期望,但桐阴中学却一日千里,
桐阴哺育出来的儿女们都在各条战线上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日日夜夜地奋战,这就足以报慰阴老师创业的苦心和现在在校勤劳善教的老师们了。
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重庆西南师大龙江村掌上园
曹慕樊先生书影
(引自阴懋德《仑园诗钞》)
说明:
曹慕樊先生原稿标题为《回忆泸州桐阴中学创办缘起》,本平台刊载作了改动。
2025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