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红色文化与工业文明遗产的二元构架价值挖掘与实现途径
文/贺焕明
**摘要**
安源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和近代工业发祥地,其红色文化资源与工业文明遗产的“二元构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本文从历史背景、资源整合、价值挖掘及呈现途径四个维度,探讨安源红色文化资源与工业文明遗产的互动关系,提出通过多维叙事、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活化利用,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提供启示。
一、安源红色文化与工业文明遗产的二元构架: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基因
1. 红色资源的核心内涵
安源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革命记忆。例如,1921年毛泽东深入安源煤矿调查工人生活,提出“团结就是力量”的革命思想(《毛泽东下矿井》故事);1924年中共安源地委党校的建立,成为党早期干部培养的摇篮。这些历史事件构建了“跟党走、树信仰、勇创新、善斗争、乐奉献”的安源精神内核,成为红色教育的核心素材。
2. 工业文化资源的独特定位
安源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其煤矿、铁路、车间等工业遗存不仅是生产场景的见证,更成为工人阶级抗争与奋斗的象征。例如,安源煤矿总平巷作为工运发源地,既是工业遗址,也是红色革命的物理载体。这种工业与革命的交织,形成了“工矿百年”与“红色百年”的双重叙事空间。
3. 二元构架的文化共生性
红色与工业资源的融合,体现了物质遗产与精神遗产的互文性。例如,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发行的“红色股票”,既是党早期经济实践的创新尝试,也是工人阶级团结互助的工业文化产物。这种双重属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如《风从安源起》情景剧通过工业场景复现革命历史,实现了叙事的多维表达。
二、资源的历史厚重性:从革命实践到文化传承
1. 红色基因的赓续脉络
安源的红色资源包含“十五个全国之最”,如最早的产业工人支部、最早的党校、最早的红色儿童团、最早的军旗等,这些“第一”体现了党在基层组织的创新探索。例如,安源党校的创办为党的干部教育体系提供了早期经验,而安源党建教育基地则挖掘了工运时期的党建历史经验,强化了新时代党建的现实意义。
2. 工业遗产的时空承载
安源的工业遗存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工人阶级集体记忆的容器。例如,安源煤矿的巷道、工人夜校旧址等,通过实物展示与数字化复原(如AR/VR技术),再现了矿工的生活场景与斗争历程。同时安源煤矿博物馆和安源矿山公园建设,特别是安源工业遣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世界工业遗产预备名录,这种“活态遗产”为工业文学提供了具象化的叙事空间,为工业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空间。
3. 双重资源的当代转化
安源通过“红色+工业”的文旅融合模式,将革命旧址转化为教育资源与旅游IP。例如,打造“初心地图”串联红色景点,开发《风起安源》光影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实现了历史叙事向现代消费场景的转化。
三、挖掘与呈现的核心价值
1. 政治教育价值
红色资源是党性教育的“活教材”,同时也是青少年的“活教材”。安源通过“阵地+基地”模式,将廉政教育基地、党校旧址等纳入党员干部培训体系,强化纪律意识与初心使命。萍乡学院构建的“安源红”实践平台,则通过志愿服务、文创设计等活动,推动大思政育人创新。
2. 文化传承价值
工业文学资源承载了工人阶级的集体记忆。例如,安源煤矿的修复工程不仅保护了建筑本体,更通过情景剧《张家湾的红灯》再现工运与秋收起义的传承关系,激活了文化遗产的情感共鸣。
3. 经济发展价值
红色旅游与工业旅游的联动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2021年安源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红色名村建设带动基础设施升级与村民增收。此外,文创产品(如“红色股票”复刻品)与研学旅行的结合,形成了文旅消费新增长点。
四、资源活化与呈现的实践路径
1. 科技赋能:数字化的叙事革新
- 虚拟展厅与沉浸式体验: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通过线上虚拟展厅,实现与历史人物的“跨时空对话”。
- AR/VR场景重构:利用技术还原矿井作业场景,增强游客的代入感。
2. 教育融合:从课堂到社会的立体渗透
- 校本课程开发:将安源红色故事编入教材,如《毛泽东下矿井》《安源儿童团》《安源反腐》《安源保卫战》《秋收起义第二团》等案例成为思政课素材。
- 实践育人平台:萍乡学院组织学生参与红色墙绘、视频拍摄等活动,推动知行合一。
3. 文旅创新:业态融合与品牌塑造
- 主题线路设计:串联安源党校、工人俱乐部、消费合作社、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等景点,形成“红色研学精品路线” ;盛公祠十东南西北院十炮台岭骡马隧道十矸石山景观,形成工业文化旅游经典线路等。
-市井文化结合:在红色景区周边打造仿古街区,融合传统美食与手工艺,提升旅游体验。
4. 文艺创作:多维度的文化表达
- 情景剧与影视作品:《风从安源起》通过光影技术再现工运历史;《红船》等影视作品借助安源实景拍摄,扩大文化影响力。
- 文学与艺术培训:开设红色文化艺术班,培养创作人才,丰富表现形式。
五、结论
安源的红色与工业文化资源构成了一种“双重遗产”的共生模式,其挖掘与呈现不仅是历史记忆的保存,更是文化自信的实践。通过科技赋能、教育融合、文旅创新与文艺创作,安源为同类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国际化传播路径,通过申遗将“安源故事”纳入世界工业文明与全球左翼文化对话,彰显中国工业发展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贡献与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 萍乡学院实践育人平台建设
2. 安源党纪教育与廉政文化
3. 红色旅游与工业遗存融合
4. 毛泽东下矿井的红色故事
5. 安源党校百年历程与数字化实践
6. 安源镇红色名村与经济转型
7. 革命旧址的教育功能拓展
8. “红色股票”的金融创新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