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龚飞,男,60后,退休职工,中共党员,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入选家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泸州市龚氏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泸州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散文《话说牙齿》《说“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三等奖,散文《我家住在长江边》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散文《书为伴》《我的称呼》《做客农家》入选《新诗文选》《四川精短散文选》《盛世长讴》等书。

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的身影总是那么清晰而独特。她是一位美丽而坚韧的女性,她的故事,如同一部跨越时光的长卷,记录着我们母子之间那些珍贵而又曲折的岁月。
我的母亲年轻时是那么漂亮,有着乌黑的长发和明亮的眼睛,仿佛藏着无尽的智慧与温柔。她生我时还不到二十岁,那时的她正在四川大学中文系学习,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然而,我的出生让她不得不暂时中断学业,休学一年。那一年,也是我与她相处最长的一段日子。她用那双温柔的手,为我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让我在懵懂中感受到了母爱的甜蜜。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我三岁多的时候,“文革”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父母因某些原因分开了,我被判给了父亲,交由祖母抚养。从此,母亲的身影渐渐在我的生活中淡出,只留下了一串长长的思念。直到1980年8月,我满十七岁时,才再次见到母亲。那一刻,距离我们上次分别,已经整整十四年了!
十四年的分离,让我对母亲的印象变得模糊而又遥远。但当我再次见到她时,那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涌上心头。母亲此时在河北迁西00619部队的子弟学校担任语文老师,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但那份坚毅和智慧依然如故。她没有因为久别而对我溺爱,反而更加严格地要求我。她希望我认真学习,在技校打好基础,参加工作后也不要放弃学习,争取有机会读大学,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母亲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我牢记着母亲的教诲,上班后一边工作一边坚持温习功课。那些日子里,我常常在昏黄的灯光下苦读,母亲的期望成了我不断努力的动力。终于,在工作五年后,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宣传与报纸编辑工作。我以为,母亲会为我感到骄傲,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我的意料。
90年代,母亲调回四川成都,到《西南电力报》担任编辑。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她投稿,满心期待能得到她的认可。然而,她只采用了两篇,还对我说:“不要发关系稿,要靠自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当时,我不理解母亲的用心,甚至有些不高兴,从此便不再通过她投稿了。
但母亲的话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种在了我的心里。我没有放弃写作,依然坚持在文字的世界里耕耘。后来,我的文章陆续在《瞭望》周刊、《中国机电日报》《组织人事报》《四川日报》《四川工人日报》《西南信息报》《西南机电报》《四川党的建设》《深圳特区报》《武汉晚报》《泸州日报》《泸州晚报》等报刊发表。我先后加入了泸州市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和四川省散文学会,收获了众多的作品获奖证书。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她希望我靠自己的实力去赢得认可,而不是依赖关系。她的严格,其实是对我深深的爱。
如今,母亲已经驾鹤西去,但她的教诲却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我人生的每一个角落。她让我明白,生活中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幸福,只能靠我们自己。正如《国际歌》中所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母亲,您虽然已经离去,但您的爱和智慧将永远伴随着我。我会带着您的期望,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用我的努力和汗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编辑:飞雪(白丽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