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痴情终不改,愿做红楼梦中人 作者/赵雪.何万志
穿一袭天蓝色长裙,一件白色毛绒外套,长发披肩,眉间若蹙,眼波似伏,娴静处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
扶风。这就是陈杏梅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她小时候被称为“林黛玉”,如今被读者朋友称为“红姐”,她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有一段长达30年的特殊情缘。
一、貌似林黛玉,她爱上了《红楼梦》
1975年,陈杏梅出生于文安县德归乡黄甫管区蔡黄甫村。8岁时,她去姨姥姥家参加喜宴。这位姨姥姥有些学问,一看见陈杏梅,便说:“这小杏子长得跟《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一样。” 心思敏感的陈杏梅将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她一直想着《红楼梦》是什么,林黛玉又是谁?
1987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火遍大江南北。当时,陈杏梅总是生病,班上的同学就给她起了个外号叫“林黛玉”。
这个外号一直跟着她到了初中,无论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性情,还是有意无意地模仿,她的身上总带着电视剧里林黛玉的影子。大家都说,陈杏梅和林黛玉越来越像。她也一直向往着看一看原著《红楼梦》。
初中一年级时的一个周末,陈杏梅独自骑行15公里,来到县城的新华书店,终于找到了《红楼梦》。但书的价格是她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她每周末来书店“蹭书”。从早晨一直到傍晚,她总是饿得饥肠辘辘才回家。一直坚持了大半年,她终于将这部名著全部读完。
初中三年级时,陈杏梅住校,每个星期有5块钱的伙食费。她省吃俭用,终于攒够了15元钱,买了一套简装版的《红楼梦》。
这年,陈杏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红楼梦》。她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它,陷了进去。她爱红楼里的人,爱那凄美的爱情故事……
二、以微信为媒,将名著读给更多人听
大学毕业后,陈杏梅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她经常写散文、小说,还和朋友共同经营着一个公益性的微信公众号“文安夜听”。
2017年,央视栏目《朗读者》热播,节目制作人、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朗读了《红楼梦》中的“宝黛初见”选段。这激发了陈杏梅的热情,她想到,自己也可以将《红楼梦》读给自己公众号的粉丝听。
当年9月,陈杏梅录制了一段“宝黛初见”选段,虽然制作手段简单,只是用手机录音,也没有配乐,但陈杏梅的声音婉转、有磁性,对人物性格把握准确,非常有感染力。这段音频一经发布,便好评如潮。有位粉丝留言:“赞!语速如行云流水,音质似细柳扶风。”
见有如此反响,第二天,陈杏梅便又发布了“探晴雯”选段。这时,有文友建议她,可将《红楼梦》的全部章节读一遍。
将《红楼梦》读一遍,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陈杏梅没有多想,她对自己说,既然喜欢那就继续做吧。于是,她将每晚7点定为朗读时间。
在朗读前,她准备一番,先查阅选段中拿不准读音的字或看不懂意思的词,并练习几遍。有时候读某个选段找不到感觉,她还会看一遍相关的电视剧集。她从不使用技术手段剪辑,因此阅读总是一气呵成,如果屋外有杂音,或者读错了,只能重读。
陈杏梅的家庭和睦,家人们非常支持她。“我的大儿子在校住宿,不常回家。每晚,临近我的朗读时间,我丈夫和小儿子会赶紧上厕所,或者拿杯水,各自回屋,生怕打扰到我。”她笑着说。
从当年9月7日到次年3月11日,每天,陈杏梅都在公众号发布一个时长近半个小时的音频,从未间断。
后来,《文安夜听》的搭档还为她配上了背景音乐,使音频的代入感更强。“红姐”的名号也由此产生。
三、跳出红楼,找到最好的自己
都说,读不尽的《红楼梦》,陈杏梅对此深有感触。每一遍阅读,陈杏梅都有更深的感触,她因此找到了最好的自己。
陈杏梅坦言,她的身上一度带着林黛玉的影子,有优点,也有缺点。她心思敏感,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儿患得患失。然而,这并不是最好的自己。于是,陈杏梅试着从《红楼梦》中跳出来,以一个局外人看林黛玉。从此,她既保持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又变得开朗、乐观、从容。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也因此,陈杏梅对文学如痴如醉。近年来,她的多篇散文、小说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2017年,她将自己的作品整理成《一帘新月》一书出版,共计12万字。
如今,51岁的陈杏梅还是很“林黛玉”,讲到动情之处,她的眼里总含着泪。不同的是,她的内心饱含热情,她热爱事业、热爱学生,她热爱生活、热爱家庭……这就是陈杏梅与《红楼梦》的缘分。
作者:赵雪 何万志
2025.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