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印象
——从荧屏运河到水乡记忆
文/张建芳
随着电视剧《北上》的热播,让观众在荧屏前见证了一群运河少年的成长史诗。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作品,以京杭大运河为脉络,讲述了六个在“花街”长大的年轻人,从青涩少年到北上追梦、最终回归故土的人生轨迹。剧中人物的朴实执着,既是对青春的注解,亦是对运河精神的深情礼赞。 无论是偷西瓜的顽皮童年,还是面对时代浪潮的迷茫与坚守,剧集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运河边的烟火气与人物命运交织。导演姚晓峰用胶片质感的画面,还原上世纪90年代的市井生活:搪瓷缸、二八大杠自行车、金猪存钱罐……这些充满时代印记的细节,让观众仿佛触摸到砖缝里的历史。而主角们对故乡的眷恋,更在“顺流北上、逆流归乡”的叙事中,成为一曲献给运河的深情挽歌。正如原著作者徐则臣所言:“运河是流动的时间载体,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活与梦想。” 寻访巴城,感受水乡古韵与人文温度。跟随《北上》的脚步,周末驱车前往昆山巴城,这座因剧集而焕发新生的古镇,正以独特的江南风韵迎接八方来客。
巴城老街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一条200余米的青石板街蜿蜒延伸。两侧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夹道而立,仅容三人并肩的狭窄巷道被称为“一线天”,抬头望去,天空仅余一线,仿佛时光在此凝固。沿河而建的木质楼阁倒映水中,乌篷船轻摇而过,市井烟火气与水墨画卷在此交融。 作为昆曲发源地之一,巴城的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一处角落。老街上的昆曲长廊、飞鸟北上茶馆,重现了剧中主角围炉煮茶的场景;崇宁塔院在夜幕中点亮,成为老街最醒目的地标。偶然路过一家评弹馆,悠扬的水磨腔调从窗棂飘出,虚实之间,仿佛与剧中周家母亲吟唱昆曲的片段重叠。 舌尖上的水乡美学在这里充分展现,转角处的合顺记飘来青团香气,百年老店文魁斋门前排起长队。当地人热情推荐时令美食:萝卜丝饼外酥里嫩,油氽大排焦香四溢,一碗泡泡馄饨晶莹剔透,佐以昆山特色的奥灶面,味蕾瞬间穿越回剧中“花街小院”的餐桌。 从荧屏到实景是故乡记忆的永恒回声,《北上》的热播,让巴城老街从取景地升华为文化符号。游客们手持“同款打卡地图”,在石板街上寻觅剧中的供销社、茶馆与童年小院。当地文旅部门将部分拍摄布景转为永久文化景观,例如“90年代供销社”活态博物馆,陈列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各种道具,成为“时代记忆的存储器”。
这种从屏幕到实地的跨越,不仅是对剧中场景的复现,更是对故乡情感的唤醒。当游客抚摸斑驳的青砖,或驻足于还原的剧中场景前,运河边的集体记忆被重新激活。正如一位游客所言:“在这里,我闻得到河水的气息,也摸得到砖缝里的历史。” 巴城的重生,印证了文化IP与在地生命的深度联结。运河边的居民,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书写者。无论是坚守传统手艺的匠人,还是将老粮仓改造为“运河书房”的创业者,他们以对故乡的热爱,让古老的水乡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 《北上》与巴城的故事,是一场荧屏与现实的“双向奔赴”。运河的水流淌千年,承载的不仅是地理的脉络,更是文化的血脉与乡愁的根系。漫步江南水乡,不禁也思念起北方的故乡,从这带走的或许不仅是照片与记忆,还有一份对“原乡”的重新定义——那是荧幕内外的共鸣,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更是每个人心中永不干涸的情感之河。
2025年3月16日【作者简介】张建芳,男,邢台市信都区西北留村人。中钢上海钢材加工有限公司财务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