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培中
每当我在海边的旅游景点看到浮码头时,总要想起56年前我参加海军浮码头建造时的情景。那是部队战备任务吃紧的1969年。那时,我在海军大连小平岛某基地服役。这年4月,作为海军战备的一项重要任务,部队抽调百余人到大连市凌水桥建造浮码头。海军浮码头是用钢筋水泥制作的,平面平底,长与宽根据需要而定(通常长不超过30米,宽不超过20米),是一个浮在海面的无动力活动码头,依靠拖带移动。战时,一旦海军基地的固定码头成为敌方的攻击目标或遭到敌方袭击破坏后,可将其拖带到远离岸边的海上,作为舰艇临时停靠、人员换乘、物资转运的海上活动码头。
我作为入伍不久的新战士,不懂浮码头建造技术,在这项任务中毫无悬念地和一起入伍的战友们承担起力工的角色。
力工在浮码头建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搬运建材。我当时的任务是向船坞运送水泥砂浆,将刚搅拌好的水泥砂浆用独轮车送到作业点。虽然这项工作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粗活,可对我这个从来没有干过重活,更没有推过独轮车的南方城市小伙来说,确实难度不小。第一车,由我的山东籍老班长给我做了一个示范。他用双手握住两个车把,叉开两腿,轻松地推起小车,平稳地走上跳板,然后根据现场技术人员的要求将砂浆倒入灌注点。第二车该轮到我了。当我用双手提起车把时觉得太沉。班长告诉我,你再提一下,把车把提到自己感觉最轻的高度就行。在班长的提示下,我终于把车把提到最佳位置。但刚向前迈步,小车就向一边倒去,幸亏班长替我把住,没有翻车。班长又告诉我,推车时两腿要分开,身体要下沉后倾,保持打太极拳的马步姿势。当车子向左倾斜时,右手向下压,反之同理。在班长的开导下,我终于摇摇晃晃地推着小车向前挪动。在上跳板时心里一阵紧张。心想,万一在跳板上翻车,将整车水泥倒到跳板下,不但浪费材料,影响施工进度,而且多没面子呀。但事已至此,只能向前不能后退。我牢记班长的提示,握紧车把,推上跳板,一步步地慢慢向前挪动。四五米长的跳板是由三块二十厘米左右宽的木板铺成的,并且互相独立,并未连成一体。每踩一脚,跳板都会上下颤动。我的两腿只能跨在左右两块跳板上,而车轮只能在中间那块跳板的中线上滚动。 我心里默念着班长的提示,不断告诫自己要慢要稳。终于将小车推到指定地点。经过半天的锻炼,我推小车的技术基本过关,只是感觉体力消耗太大,不到开饭的时候,肚子就饿得咕咕叫。干体力活之后,吃饭是最香的,不管吃什么菜,十五厘米左右长的大馒头我一顿能吃六个,大包子能吃十几个。
建造浮码头第二阶段的任务是将建造好的浮码头从船坞拖到海上。由于当时建造浮码头的是个多年未使用的旧船坞,不仅设施简陋,而且海浪把鹅卵石都推到了通向海上的坞道上。像一座座小山一样,堆满了整个坞道。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上级决定,人工、机械同时作业,清除坞道上的鹅卵石,把建造好的浮码头拖到海上。清除这些鹅卵石绝非易事。不管是人工还是机械,清除鹅卵石的作业必须在退潮和涨潮的间隙进行。由于坞道狭窄,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很难发挥作用。主要靠战士们用柳条筐搬运。小如鸡蛋大到拳手的鹅卵石,用手搬太慢,用锹铲很难。为了加快速度,我们将装满鹅卵石的两个柳条筐摞在一起抬。抬着不少于三百斤的鹅卵石,走在一步一滑动的鹅卵石坞道上,步步艰难。但为了在海水涨潮前挖通坞道,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我们咬牙坚持,轮流作业,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然而,海水涨落准时准点,并不讲情面。还没等我们把坞道挖通,海水又涨了起来,海浪把清到坞道两边和海底的鹅卵石重新打至坞道上。机械和人员只好退出坞道,等待下一次退潮。为了及时清除鹅卵石,我们把帐篷搭在沙滩上。涨潮时在帐篷里休息,退潮时,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随时清运鹅卵石。就这样,在一个多星期里,我们清运鹅卵石七八次,坞道勉强开通,大马力拖船终于把建造好的几个浮码头拖到海上。
望着漂向远海的浮动码头,回头看着每一个人身上透着汗水,泛着盐花的军装和黑得发亮的脸庞,我和战友们都会心地笑了。
作者简介:
孙培中,字慎子。浙江省绍兴市人,定居山东省青岛市,爱好文学、书法、兰花。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