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晴
一个名女人
文/冯捷
在一家时髦的成衣店,我们最先发现了那个著名的内衣代言的模特。她的照片曾经充斥在各类时尚杂志中,黝黑的肤色,诱人的眼睛,于是她的形象便也一眼认出。而且。
而且她似乎并不刻意隐藏自己,而是大大方方地出入试衣间,像普通人一样在商店里走来走去。在两位女士的陪伴下,正一件一件地试穿她喜欢的衣服。她并且不时地看着周围的人,与我们的目光善良而友好的相遇,然后。
然后是那么自自然然的一个微笑。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她常常光着脚在地上走。于是我们才看到了她那美丽的脚。
而进入另一家名品店时,一个更让人不敢相信的年轻女子。进入我们的视野。她朴素平易,落落大方,黑色上衣,绿色花裙。她在商店里循环往复。一个人。时而拿起衣架上的服装在镜子前比试,时而又会试穿她喜欢的长裤。就那样?
就那样。静静地。一个人。
就那样。没有陪伴,没有人来帮她参谋,甚至连商店里服务员也不曾对她有些微的特殊。以至于我们对她是否真的是她,都感到迷茫了。
浇菜
文/杨公劳
天旱小菜浇浇水,
随水再去撒撒肥。
嫩胖新鲜喜人爱,
割点韭菜把家回。
作个闲人,日起理菊煮酒,暮尽倚窗品茶
文/何俊锋
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任尔平生,不须归去。客舍青青,已是柳色新,朝雨轻尘,又要挥别去。欲乘风向高处去,不知云深处,有琼楼玉宇,可胜这春寒。沾衣雨,杏花落,一春好景乃发生,吹面风,杨枝垂,一江蓑雨任平生。何时归去,作个闲人,日起理菊煮酒,暮尽倚窗品茶,悠然所见,半山烟雨半山花。杨柳风暖,杏花雨细,春在无声中,春亦在熙攘里,何处流水落花去。
空山新雨霁,烟波千里望,钟声到客船。春来好景,不择新旧,不计荒繁,喜雨入夜,细如丝,润如酥,一夜万物泽,晨来唯余红湿处。好雨皆有落花为伴,好风总是徐徐送暖,好茶迎客,有朋自远方来。山河入画,杨柳杏花,长风千里远,细雨枯檐下,不择荣枯处,何分悲喜时,年年皆是此光景,杏花桃李一般春。
赞慈和医院
文/康登科
慈和行医堂,
药王送良方。
疾病得痊愈,
精诚大医王。
2025.4.15于扶风
吃春/2025-04-17
文/邹新社
小区绿化有特点,果木树种成主将。
犁枣核桃枇杷树,还有杨槐围四方。
昨早下楼扑鼻香,熟悉味道荡心房。
春风唤得槐花开,婀娜多姿随风徉。
下班走到小区口,小商小贩又两行。
忽见三家卖槐花,苜蓿槐花往袋装。
两袋一共三块五,可作四次早上粮。
边看电视边择菜,淘洗干净冰箱藏。
早起先把糁子熬,再拌麦面槐花上。
上笼蒸上十五分,槐花麦饭便停当。
就着热气尝一口,春天味道铺满肠。
葱蒜切碎辣面盖,浇上热油滋啦响。
再起蒸锅溜馒头,鸡蛋同时上蒸床。
边听评书边做饭,不觉累来不觉忙。
两菜一汤桌上端,细嚼慢咽满口芳。
鸡蛋糖芯刚刚好,麦饭甜香胜流觞。
手持烟火入世间,心怀诗意许清欢
文/何俊锋
人生于世,处在人间烟火的现实中,又活在诗意远方的憧憬中。曾经一直觉得远方才是诗,经历了人间烟火,才发现,油盐酱醋茶,亦可成诗。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饭一蔬,一朝一夕,心里有风景,哪里都是万水千山。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一半烟火,一半诗意。也许,这就是生活的魅力所在。朦胧细雨,诗酒趁年华,用新火来煮一杯新茶吧,这美好的春光如果不用来作诗醉酒,那便又枉费了。
人生不过就是如此,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当为世人所用时,就积极努力地去做。当不为世人赏识时,就退而隐居起来。与其怀旧,郁郁不得志,不如怜惜眼前,吟诗醉酒,倒也不负春光。当你为生活而奔波烦恼时,不要忘记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便是这般,既有烟火俗常,也有诗意清欢。在冗长的岁月里,在平凡的烟火人间,好好地去爱一个人,不负人间烟火,尽享人生诗意。
枕上有书尊有酒,身外事,更何求,以书为友,以酒为伴,享受生活,知足常乐。只要用心去感受,那么生活处处都有美好,人生处处都有诗意。于朴素的人间烟火,仰望星月山河。于时光的素简清欢,安放诗意人生。将生命中最平常的生活过得诗意,就是最大的人生智慧。生活中我们除了感受春花夏风秋月冬雪这些外在美景,更重要的是内心没有忧愁的的烦恼事。学会欣赏,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才能真正感受到四季的美好,体会到生活的诗意。
把握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段旅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此生。一半烟火入世间,一半诗意许清欢。踏踏实实地努力,认认真真地生活。阳光温柔,碧波荡漾且清澈。落英缤纷,岁月辗转成星河。荷花满池,莲净心田,缕缕凉风,阵阵花香。世间多少烦扰事,何不一笑而过。这路遥马急的人间,风花雪月都好看,茶香诗意皆浪漫。对于生命,对于生活,保持一份热爱,心怀一份赤诚。
春日里那一抹香椿的味道
文/何俊锋
“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在春天的野菜谱里,香椿,大概是最特别的一种存在。不吃香椿,似乎春天就不完美。每当看到香椿,那独特的香气仿佛能穿越时光的隧道,让我想起小时候母亲用香椿炒鸡蛋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更是春天的味道,温暖而治愈。
小时候,在老家老屋的前院后院里,房前屋后,总有几株香椿树。春风一吹,香椿芽便在枝头探出头来,紫红的嫩芽,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仿佛在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这时,母亲总会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的一头绑上镰刀,小心翼翼地将那些鲜嫩的香椿芽从枝头割下。我则在树下,仰着头,兴奋地指挥着母亲,“这边,这边还有!”不一会儿,篮子里便装满了香椿芽,那是春天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母亲将香椿芽带回家,仔细地清洗干净。厨房里,灶火烧得正旺,母亲熟练地将鸡蛋打入碗中,筷子在碗中快速搅动,蛋液在碗中欢快地跳跃着。接着,母亲把洗净的香椿芽切成碎末,放入蛋液中,加入适量的盐,再次搅拌均匀。锅里的油已经烧热,母亲将蛋液倒入锅中,“滋啦”一声,蛋液迅速膨胀,香椿芽的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厨房。
母亲用铲子轻轻翻炒着,不一会儿,一盘色香味俱佳的香椿炒鸡蛋就出锅了。金黄的鸡蛋包裹着嫩绿的香椿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上一口放入口中,那瞬间,香椿的独特香味与鸡蛋的鲜嫩完美融合,在舌尖上绽放出春天的滋味。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美味,每一口都充满了母亲的爱和家的温暖。
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一盘香椿炒鸡蛋,便是餐桌上最美味的佳肴。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品尝着这春天的味道,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回荡。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各种美食层出不穷,但那盘香椿炒鸡蛋在我心中的地位却从未改变。如今,我虽然生活在城里,虽然每年也能吃上一两次香椿,但那味道,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那味道,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灵的慰藉。
在疲惫、孤独的时候,只要想起那味道,心中便充满了力量和温暖。那是母亲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它承载着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对亲情的无尽思念。
它像一首悠扬的田园诗,在岁月的长河中,轻轻吟唱,永不褪色。如今,又到了香椿上市的季节,我决定亲自下厨,做一盘香椿炒鸡蛋。虽然我的手艺不如母亲,但当那熟悉的香气弥漫开来时,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暖和爱的家。
小寨村
文/楊云冰
在陕西扶风、岐山、眉县三县交界的黄土塬上,有个六百岁的老村子叫小寨村,它像本被风雨浸透的古书,城墙夯土里压着明代军户的脚印,光伏板上淌着新世纪的晨光。
村东头塌了半截的黄土城墙,是张家老汉们最爱扎堆的地方。七十岁的张振海总爱拿烟杆敲墙砖:"瞧见没?明朝那会儿咱祖上是扛旗的兵!"他说的不假,张家祖谱里记着:明朝洪武三年的霜夜里,张家先祖从陇西押着粮草来此驻防,把"永宁堡"的大旗插在了现在的麦子地里,铁甲撞碎千河薄冰的声音,至今还在族谱里回响。
那年和隔壁料地村合并后,老城墙西头突然热闹起来。料地村的老砖匠们在元代古庙遗址上盖起电商服务站,新砌的红砖墙挨着八百年前的残碑。
那座爬满爬山虎的小寨初中旧址,藏着半村人的青春。1989年冬,我师范毕业第二年调此任教,六个教室的煤炉子总在课间爆出火星,穿军绿棉袄的教书先生,带着学生在旧报纸上抄《豳风·七月》。如今空教室里搬进了扎染作坊,靛蓝土布晾在当年贴满奖状的墙上,当年的学生中有个师范生回来,在老槐树下办起"土话学堂",教娃娃们用方言念"七月收麦忙,十月粮满仓"。
农历三月十八的晨雾未散,臊子面香气已漫过城墙豁口。马家媳妇架起祖传的三口铁锅,汤头里沉着西凉锦马超的传说。这场延续两百年的古会,早褪去商品交换的本色,倒成了牵动八方游子的脐带。穿冲锋衣的年轻人拖着拉杆箱,箱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惊飞了瓦当上打盹的麻雀。
集市从村头摆到村尾:凉皮摊子腾起白茫茫的热气,卖甑糕的老王头一勺能挖出三颗蜜枣。穿冲锋衣的年轻人拖着拉杆箱回来,还没进家门就被拽到八仙桌前——二十张长条凳从祠堂摆到城门口,臊子面碗摞得比人还高。最惹眼的是料地村来的后生们,他们支的摊位上,手机壳和青花瓷碗摆在一块,直播的手机架旁还搁着祖传的瓦刀。
日头刚偏西,村剧场的水泥台子就搭起了红绸幕布。铜钹锣鼓震得老皂角树直掉叶子,八十岁的薛老黑勾着花脸登场,一声"王朝马汉——"吼得村池塘的野鸭子扑棱棱飞。
台下条凳挤得歪歪扭扭,小媳妇举着手机拍抖音。城里回来的大学生支起三脚架直播,弹幕里突然蹦出句"求包大人查查我的快递",惹得全场哄笑。
天黑透的时候,张家院里扯起大白布放电影。穿汉服的小孙女举着手机直蹦跶:"快看!咱家臊子面上电视啦!"老人们眯着眼看屏幕上跳动的点赞数,手里纳鞋底的针线走得飞快。
村外坡地上,新装的太阳能板像撒了一地蓝星星。当年停办的小学教室里,染好的蓝花布晾在曾经的"学习园地"墙上。穿白衬衫的师范生打着手电筒,领孩子们念新编的顺口溜:"老城墙,新电网,手机能买千里糖。无人机,天上逛,古今都是好时光。"
夜风掠过村庄,把童谣声和秦腔的余韵送到老城墙根。几只流萤在显骨寺遗址上忽闪,照着砖缝里新长的野草莓,红艳艳的果子上还沾着太阳能板的反光。六百年的老村子,就这样在新旧交错中,把日子过得越来越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