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励村民志 文兴西北留
文/郝封印(襄都区)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的西北留村,2018——2020 年,连续三年获评“市级文明村”。
现在,西北留火了,在邢台火了,在网上更火!像星星之火,像初升的红日,火得那么靓丽绚烂!像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
西北留的火,火在哪里?
4月5日,应西北留老书记张喜魁的邀约,我和陈增印、沈五群两位老师赶赴西北留。 西北留的火,最初感觉是火在一进村的巍峨牌坊上,火在村里600多岁的两棵国槐上,火在年逾千万的皮毛生意上,火在如火如荼的族脉承继上;通过《燕赵文学》总编、本村教师、我的老同学张清亮和村老书记张喜魁的耐心讲解,尤其是参观村史展馆后,我认为西北留的火,从根本上还是火在了全体村民的“德”和整个村庄的“文”上。
西北留的火,首先火在“德”上。
什么是德?德是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德主要为我们提供忠、义、仁、信、孝、慈、恭、谦这八个方向的指引。对国家要讲“忠”,对父母要讲“孝”,对长辈要讲“恭”,对亲人要讲爱,对他人要讲“信”,对子女要讲“慈”,对晚辈要讲“谦”,对所有人类以及人类的未来要讲“义”,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西北留村民的“德”主要体现在哪里?
根据《西北留村志》记载,该村革命烈士22名,建国前参军人员52名,建国后参军的有204名,这是对国家的“忠”。
一九四二年正月初十,为了抓住村长张丕玉,日伪连夜包围了整个村庄,将全村老幼强行赶到东阁门外大槐树南边的打麦场上,在周围架起机枪,威逼大人孩子跪在六寸深的雪地里,扬言不交出村长张丕玉,就机枪点名。为了减少伤亡和村民安全,藏在关爷庙塑像身后的张丕玉毅然现身敌人面前,最终惨遭杀害,这是对全体村民的“义”。
一九三三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来自永年的一股土匪,仗着手里有枪,光天化日之下,趁人不备,绑走了林氏五兄弟。村民收到信号,纷纷冲出家门。村人张金镜大声疾呼:“乡亲们!土匪在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如此猖狂,我们如不团结追匪,以后将村无宁日,家无宁日!”一时间,本村的、外村的,刀枪棍棒、镰刀锄头,像一股愤怒的大潮,将断后的四个土匪包围在一处坟地里。押着肉票逃跑的那个,也被闻讯赶来的洛阳村民吓得落荒而逃,林氏兄弟成功获救。这是“信”,是“勇”,亦是“义”!
至于“爱”,西北留村民的爱是大爱,是全体村民的互爱,是干部对全体村民无论性别、无论姓氏、无论年龄、无论来历的真挚地爱。
村里对高龄老人十分关心,凡70岁以上老人,每年组织一次重阳饺子宴,春节前夕发放米面油,还要给90岁以上老人发红包,这是“恭“老 ; 村民代表制度齐全,每届名单都有存档,这是“爱”民; 村里每个人每个姓氏从最初到最晚辈都有名单分列,这是家族的大爱。爱国首先要爱自己的家,爱集体首先要爱自己的大家族,爱自己村里每一个人,这才是“孝”“慈”“仁”“谦”的具体表现。
村民张延生(80岁)的妻子任来凤(76岁)前几年在路上突发脑梗死摔倒后被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让准备后事,在老伴和子女的多年细心陪伴照料下,终于苏醒过来,站了起来并走出了家门,这是对家人的爱。 南巷张守德,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有人寻医问药从不推诿,清同治八年,县府赠送“德明术精”匾牌以示表彰;解放初期村医任世泰,人称“东爷”,医术高超,乡民尚有身体不适,找东爷求上一方,分文不取,准保安康。这是对乡亲的爱。
退伍军人李书兴是团级干部,编写村志需要大量资料。人口、家谱、兵役是分给他的主要工作任务。没有资料,他就登门入户调查求证。村里资料不充分,就骑单车到沙河市乃至邢台市的民政局、人武部去找,一年下来,他不知跑了多少趟,终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圆满完成了对解放前后服兵役人员的造册登记以及村25个姓氏家谱的收集整理。上千页手稿落笔成蝶、上百本户口簿数次翻阅、上万页资料归档、各姓氏人口分类,从出生、死亡、参军、服设、求学到在外工作的行业、职务等信息,八十岁以上健在人口、已故老年人名单,样样写得清清楚楚,为修志打下良好基础。这是对家乡的爱。
大德为义,小德为品,中德为爱,西北留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村庄凭着这大德大爱,在太行山下,大沙河北岸、七里河南畔,望泉岛湿地旁,就像村里那两棵苍老挺拔的国槐一样,深深扎下了根。 西北留的火,其次火在“文”上。西北留村民的“文”,具体表现在哪里?
首先看到的是村口牌坊上的对联。
巍峨的牌楼北面的对联均为阳文。额联为三个行书大字:“西北留”;正门两边的行书联语是:北临滨都道车车笑迎富贵,留驻吉祥村家家喜接安康;边门两边的楷书联语是:先贤功高创基业千秋敬仰,至亲德美留故里万世传承。
联语的深刻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暂不论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对联的撰者、书者、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其一,不用名人、名联、成联,均为由西北留村籍的书文造诣高超者自撰自书之联;
其二,联语内容不趋时、不趋势、不趋空,而是体现西北留村的古今历史、人文、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实际;
其三,具有前瞻性。不局限于当下现状,有发展超前目光,对联的书撰者不具名,“西北留”不带“村”字;
其四,书联字体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
这独出心裁的运筹策略,别具一格的书写风度,经天纬地的词句内涵,足以让古今修编敬畏,使四方骚客汗颜。 其次看到的是村里墙上的统计表。
我们在街道旁边的墙上,看到了《西北留2019-2024年考入本科名单》,六年间考入本科院校的有87人。《西北留志》中有一个“优秀人才学历榜”,大16开,密密麻麻印了18页。还知道明清两代,西北留共出文生51名,仅一条短短的“南巷”就占29名。其中嫡系五代皆为秀才者有之,弟兄三人皆为秀才者有之。之后,新式教育兴起,西北留更是人才辈出,蔚为大观。
再其次是在村史馆里发现的秘密。
1、文章提倡初创。在《西北留村村民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一览表》中,发表者的姓名、发表日期、报刊名称、版面、文章名称排列的一清二楚,不仅发表过文章的作者人人有名,而且每个人发表的每篇文章都有登记,真可谓细致入微。
他们重视初创。如:1960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村民李得祐自撰门联“元宵节不吃元宵少糖(上联),灯笼会没挂灯笼无油(下联),圆月照明(横批)”。
又如:1964年改三条腿耧种地为遍地撒麦种时称“宽幅”,李得祐自撰春联“小孙孙北京来来过春节春节愉快(上联),老爷爷机井去去种宽幅宽幅多收(下联),鞭炮肉一齐买(横批)”等。
堂堂五千人的大村能把普通一介村民的随时顺势之作收入村志,可见该村干群“崇文”意识多么强烈。 2、文化活动多样。农家书屋、书画协会、书画长廊、剪纸艺术、文化古迹、村史馆项项样板,一应俱全。村歌《我爱我家》代代咏唱,“西北留呀我的家,井水奶水把我喂养大,纵是出国留洋到天涯,心中经常想念她,树高百尺难忘根呀,天大本事总想家”这些歌词,就像夜里的北斗星,永远定位在可爱的家乡。
3、书画始于笔墨。早在明清时期,西北留和附近的邓家庄、李村这一代人就重视文化,在皮毛制作的基础上,选毛制笔以墨会友,享有“笔墨之乡”的美誉。在卖墨时他们时不时给买主写上一幅字,以展示毛笔的质量。久而久之,受笔墨经营的影响,在老一辈人中西北留就有很多书法高手 ,直到今天西北留村挥毫泼墨之人举不胜举,比如中国硬笔书协会员、河北省毛体书协副主席、市书协副主席林新学以及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张金中,河北省书法协会会员李君奇等都是西北留人。近些年,村里每年都要举办画展、笔会,目前,西北留村被确定为河北省毛体书法协会红色文化创作基地、邢台市文学艺术创作联合会书画创作基地、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基地、邢台市信都区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局书画创作基地。 4、家风家训常讲。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规矩及习俗。旧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家风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在某种意义上讲,家风汇成村风,村风体现家风。
崇文尊儒,人才辈出。南巷名为“秀才胡同”,全村明清秀才多达51名。其中张世恺父张承善往上数连续五辈皆为秀才;其中张氏二世张伦先任主簿,既尔升扬州同知,又升任平阳府知府;张氏六世张邦治之子张俊秀任广西平乐府别驾,又升平乐府通判,授承德郎。
重视教育,兴建校园。其中有张氏“光裕堂产业碑”将卖坟柏钱出放生息,十年之久,所得之利钱办义学请严师,让张氏子弟免费上学读书;另有李得玲因管校严谨忠诚教育,乡民为其送“热心教育”金匾一块;另有张怀本因自费办义学,贫家子弟免费人学,乡民送其“助学济急”金匾一块。
忍辱负重,“唾面自干”。南巷秀才张先达,年关去中留村要账,欠帐人是个无赖,非但不认账,反向张唾了一脸唾沫,张擦也不擦,带着一脸唾沫返回家去。家人不忍,欲找无赖算账。张阻止说:“万事忍为高”。事后,无赖反省,良心发现,甚觉理亏。赶车前来送银,张说:“你若有诚意,便将车银撒在南巷”,无赖照办,使南巷人边拾银边讥笑这个无赖。事后张翻修房屋,将“唾面自干”的四字砖雕分列镶在门楼两侧的砖垛上。此高风亮节传为美谈至今。
总之,西北留的文人数量多,学历高的多,文章发表多,比如很早就在邢台市闻名的张延静老师,还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张清亮老师,以及张合军、张爱民、张喜魁、林高生、李文朝等一大批文人,为宣传家乡笔耕不辍。村里奖励多,文化活动多,村民志士多,村委智者多。这大概就是西北留从前火、现在火,将来还会更火的主要原因吧。
这正是 :
《咏邢西北留》
邢州古地焕玄黄,
西北留村耀瑞光。
铁肩担义承先训,
妙手擎旌谱华章。
德高望重村兴旺,
文韬武略继世长。
最是望泉灵秀地,
千秋龙脉护安祥。
注:本文中引用的历史资料和有关人物、事件,均来自《西北留村志》和《张喜魁著·乡情悠悠》。 作者简介:牛城放翁,原名郝封印,回乡知情,退伍老兵,高级教师,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爱好书法,论文专长,著有长篇小说《时代的记忆》和专著《微聊作文》,供大家评析、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