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风雷———写于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嵘大红袍作品出版之际】
在当代中国画坛,曾嵘先生以贯通南北的艺术气象独树一帜。这位岭南画派第三代传人,自弱冠之年执笔从艺,至今已耕耘六十春秋。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资深会员、广东省文史馆画院副院长,其艺术成就于2023年获得权威认证——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大红袍"系列画集,成为年度全国仅有的五位入选者之一。这份被誉为"中国艺坛奥斯卡"的殊荣,既是对其艺术造诣的加冕,更标志着岭南画派在新时代的重大突破。
一、南北融合:重构岭南画派艺术基因
生于岭南烟雨的曾嵘,却胸怀九州气象。他师承岭南画派大师黎葛民,深得"撞水撞粉"技法精髓,却数十年如一日北上黄河流域写生,足迹遍及壶口瀑布、黄河三角洲等标志性地域。这种跨越地域的艺术实践,使其作品形成独特的"南韵北骨"特质:既有岭南画派的温润蕴藉,墨色清雅如《黄姚古镇》中的水乡灵秀;又融北方画派的雄浑豪放,笔意遒劲似《洪流铸古今》中的大河奔涌。中央美院邵大箴教授评价其"以理性思考与深厚传统为依托,将黄河精神熔铸成独特的山水造型"。
二、技法创新:"水雾皴"开水墨新境
在长达四十余年的黄河主题创作中,曾嵘独创"水雾皴"技法,突破传统水墨表现局限。该技法以长短线条交织表现水势,通过墨色浓淡渐变展现水雾升腾,在《生命之河》等作品中,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与"逝者如斯"的哲学意蕴完美统一。广州美院陈金章教授特别推崇其《极目长河》,认为画面中"墨色层次如交响乐章,既有宋元山水的笔墨传统,又具现代构成的视觉张力"。
三、文化解码:重塑黄河精神当代叙事
曾嵘的黄河系列绝非简单风景再现,而是民族精神的视觉重构。在《大河之声》的题跋中,他写道:"黄河奔流在天地间,矢志创造历史辉煌,您满身创伤,不屈的灵魂",将自然景观升华为文化符号。这种创作理念在《飞越黄河》中得到极致体现:画面以仰视视角展现壶口瀑布,通过斧劈皴与泼墨法的结合,使山岩肌理如青铜铸就,水雾蒸腾似战马嘶鸣,将地理特征转化为民族精神的图腾。
四、市场价值:从学术认可到文化标杆
“大红袍"系列的严苛遴选机制(需经全国专家库29位评委2/3以上票数通过),使入选作品兼具学术高度与市场潜力。业界素有"红袍一上,百万起藏"之说,范扬、万鼎等艺术家入选后作品价值大涨。曾嵘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同样显著,其在美国圣约翰大学讲学,作品被学院收藏。不少黄河题材作品又为纽约艺术学院收藏,成为西方观众理解中国精神的重要媒介。
五、学派传承:岭南画派的现代转型
作为岭南画派革新者,曾嵘成功破解了"地域画派"的世纪难题。他既保留《吊脚楼》中岭南水乡的细腻婉约,又在《江峡晨曦》中注入北派山水的雄浑气象,这种"南墨北韵"的融合被《中国民族博览》评为"传统笔墨功力与现代审美意味的完美平衡"。202 5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展馆将举办其艺术成就展,届时《永恒的涛声》等新作将展现岭南画派在重大题材创作中的全新面貌。
【结语】
从珠江之滨到黄河浪尖,曾嵘用一甲子时光完成艺术生命的淬炼。其作品既是对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理念的当代诠释,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视觉宣言。正如美术评论家陈焱所言:"曾嵘的笔墨既在传统长河中溯源,又在时代浪潮中破局,为水墨艺术开辟出连通历史与未来的航道"。在文化复兴的新时代,这种艺术探索无疑具有标杆意义。
2025.4.17写于广州
尹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文艺和美术评论家。曾任华南师范大学艺术产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在人民东方出版社、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文集《岁月流迹》、文选《瞬间》、诗歌集《天地良心》、散文选《西域碎片》、散文集《天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