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安、保定行六首(下)
作者:学 贵
主播:月亮泉
2025年4月26日
四、减兰•直隶总督署观感
朱门巍宇,曾绾畿南风雨绪。廊角飞檐,阅尽沧桑数百年。
楹联镌字,载满兴亡多少事。抚旧思今,墨染流光岁月深。
直隶总督署在保定裕华西路,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至元年间所建的“宣化堂”,历经明清多次改建扩建,于雍正八年正式成为直隶总督署办公地,直至清朝灭亡。
总督署近3万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路,各路均为多进四合院格局。
在景区导游引领下,我们重点参观中路。大门上方悬挂雍正手书“直隶总督部院”匾额。依次走到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大堂是总督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屏风上“恪恭首牧”匾为雍正御赐总督唐执玉之物。二堂是总督复审案件、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官邸是总督在家办公场所。上房是总督与家眷居住处。
馆内基本陈列丰富,有《清代官宦生活习俗展》《直隶总督曾国藩专题展》《清代帝后肖像展》《直隶总督署廉政文化展》等。
五、菩萨蛮•游古莲池
朱楼倒浸波光碎,霞绡染就一园媚。叠嶂掩幽蹊,虹桥衔画堤。
摩挲碑上字,细品千年事。风动翠参差,清歌萦古池。
古莲池,在保定裕华西路,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创建。
元太祖22年(1227)张柔移镇清苑(今保定),画市井,定民居,建城郭,并役使大批自江南掳掠来的园林工匠,兴建园苑,引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种藕养荷,构筑亭榭,广蓄走兽鱼鸟,称此园为雪香园。因荷花繁茂,故又名莲花池。
明万历年间大规模扩建,改名为水鉴公署,成为达官贵人优游宴饮之所。
清雍正十一年(1733)在其西北建莲池书院,后辟为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仅乾隆一人即达六次之多。故园林规模日增,有临漪亭、濯锦亭、寒绿轩、藻咏厅等十二景,总面积24,000余平方米,池水面积7,900余平方米。池中央为临漪亭,环池设景,布局严谨,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建筑和园林融为一体,确有“几疑城市有蓬莱”的艺术情趣。
六、参观冉庄地道战展厅
并探访地道
展厅肃穆映幽光,
故迹重寻意未央。
图物凝情言浴血,
模型载恨诉沧桑。
躬身探入长坑道,
抚壁犹闻百战枪。
遥想昔年多巧智,
平原铸就铁铜墙。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清苑县冉庄。
这座看似寻常的冀中村落,曾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地下堡垒”。
原地道全长30余公里。到1945年1月发展成连村战斗地道。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大小战斗150余次。
走进展厅,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长矛、自制的地雷、破旧的军装,拼出当年的战斗图景。泛黄的照片中,英烈们年轻的面孔,战士们坚毅的眼神,让我肃然起敬。
进入地道,高不过头,宽不足米,空间逼仄。这里的每一处拐角、每一个陷阱,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翻板、卡口、射击孔,这些看似简陋的设施,却让敌人陷入了“处处有枪眼,步步有杀机”的困境。
回到地面,凝望那棵古槐和树上的大钟,仿佛《地道战》里的一幕幕场景在眼前闪现。我与老槐树合影,感觉它就是民族精神的化身,虽历经风雨却愈发坚韧。钟声虽不再响起,但那段辉煌历史,却永远回荡。
作者:李学贵,秦皇岛市政协第八届至第十届委员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曾任秦皇岛碣石暨徐福研究会顾问。主编《秦皇岛市政协志》、《秦皇岛市政协文选》,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人物/诗词与党史——庆党百岁百期》在京津冀头条专题连载,博得广大听众、读者青睐。
主播:王庆阳,网名:月亮泉。退休前曾任秦皇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卫生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党委书记。个人专著《养正新论》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热爱生活,喜欢用诗文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副主任,秦皇岛市朗诵艺术团秘书长。喜欢用朗诵,为多个平台主播,用声音倾情传递正能量。在河北省文研会举办的“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朗诵活动中荣获“最美诵读者金奖”。 2023、2024年度,荣获都市头条“先进工作者” 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