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即是最好的传承
李 皓
在岁月的长河中,农村常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与记忆,寄托着无数人的乡情和乡恋。然而,当父母离世,那曾充满欢声笑语的家舍,往往如同被抽去灵魂一般,陷入死寂,屋舍院落也在风雨侵蚀下,逐渐破败荒芜,成为岁月的遗迹和缕缕乡愁。然而,在这片看似日渐走向衰落的土地上,文化学者张期鹏先生却以一种别样的方式,让自己的老家重焕生机,演绎出一段关于传承与弘扬的炫彩华章。

(张期鹏与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宋遂良先生)
张期鹏的父亲,是一位爱岗敬业、有着四十多年教龄的“辛勤园丁”。生前懂得“诗书传家”,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他便在其心中播下了文化的种子,并看着他们日渐成长为“文化人”。父亲去世后,面对父亲遗留下来的位于郊区农村的老家,张期鹏没有像多数由农村出来的子女们那样,任由它在时光中沉沦,而是萌生了一个大胆而富有意义的想法——将其规划改造成以四世祖张鸿儒名义命名的“鸿儒书院”。这一举措,宛如在荒芜的田野上种下了一片希望的文化绿洲,一下子便吸引住了众人的望眼。
“鸿儒书院”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是张期鹏对家族文化深沉热爱与对中华传统文化执着坚守的结果。以四世祖之名冠名,是对家族先辈智慧与精神的致敬,也是对家族文化传承的庄重承诺。在这座书院里,张氏家族文化得以系统地梳理与展示,书院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家族历史的厚重气息,“我从哪里来?”根脉清楚,一目了然,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张氏族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根脉所在,寻回那份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认同。
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鸿儒书院”可谓做到了不遗余力。它以“谈笑常有鸿儒,往来何妨白丁”为招牌,敞开怀抱,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雅士与普通民众。在这里,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书院通过举办各类小型文化讲座、艺术交流活动,让古老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技艺等重新焕发生机,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张期鹏的“鸿儒书院”,不仅是一处雅致院落,更是一方文化磁场,它吸引着大批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他们在这里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汲取着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也将书院的美名与文化理念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不少人争相效仿。一拨又一拨,社会各界人士的每一次到访,都是对书院文化内涵的一次丰富,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一次推动。
张期鹏先生以一己之力,将原本可能走向衰败的老家,打造成了一个弘扬文化的圣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弘扬即是最好的传承”这一深刻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逐渐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而张期鹏和他的“鸿儒书院”,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让我们看到,只要心中有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就能在困境中寻得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照此推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眼下的“鸿儒书院”,正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道路;而张期鹏,也正似一位勇敢的拓荒者,在文化的田野上辛勤耕耘。有这样的文化学者引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莱芜大地上,一处又一处书院,必将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中华传统文化与家族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本文作者李皓与张期鹏先生在鸿儒书院学而堂)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