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雅”境:解析池国芳《说“雅”》的文化哲思
作者:田金轩
《说“雅”》出自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的中铁四院退休干部池国芳之手,是一篇立意深邃、文辞优美的佳作。它以“雅”为核心,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时空,深度挖掘“雅”的丰富内涵与深远价值,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关于“雅”的宏大文化图景。
追本溯源:解锁“雅”之基因密码
池国芳开篇独具匠心,从“雅”字的字形解构出发,引《说文解字》中“楚鸟也”的本义,随后笔锋一转,点明自周公制礼作乐,“雅”字如凤凰涅槃,蜕变成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文心雕龙》里“雅者,正也”的界定,如定海神针,确立了“雅”作为文化人格准则的重要地位。这一开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雅”从原始本义到文化内核的演变轨迹,为全文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调,激发读者对“雅”文化根源的探寻欲望。不难看出,池国芳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源于其在华中师范大学所接受的学术熏陶,为后续对“雅”的深入探讨埋下伏笔。
华夏脉络:镌刻“雅”的历史浮雕
1. 先秦启幕:文化滥觞中的“雅”之萌蘖
池国芳回溯先秦,屈原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塑造出香草般高洁的人格,宛如楚辞中永不凋谢的精神奇葩,展现出对纯净品质的执着追求。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于礼崩乐坏的乱世坚守与重建精神秩序,为“雅”注入正统与道德的基因。先秦诸子以其独特的思想光芒,开启了“雅”文化的先河,成为后世雅士精神的源头活水。池国芳对先秦文化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他扎实的文学功底,或许正是在中铁四院工作期间,也未曾放下对传统文化的钻研,方能如此信手拈来。
2. 魏晋风流与陶潜逸韵:“雅”的别样风姿
魏晋时期,嵇康刑场抚琴,一曲《广陵散》流淌出超越生死的雅量,彰显出魏晋名士特立独行的风骨与对精神自由的崇尚。而陶潜采菊东篱下,将平凡的田园劳作升华成诗意的栖居,为“雅”赋予了亲近自然、质朴纯真的崭新内涵,开拓了“雅”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境界。池国芳对这一时期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他对魏晋风度的深刻理解,以细腻笔触展现“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独特风貌。
3. 唐宋气象:“雅”在诗韵中的多元绽放
唐代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中禅意流淌,尽显对生命的超脱与豁达。宋代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以豁达之姿面对人生风雨,将“雅”与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相融合。池国芳通过对唐宋文人诗句的引用,生动展现了唐宋时期“雅”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多元呈现,体现了他对唐宋文化的深入研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雅”的内涵。
4. 家国担当:“雅”的精神升华
池国芳巧妙地将“雅”的精神从个人修养延展至家国天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襟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大义,他们以热血与忠诚将雅士品格铸造成民族的脊梁。明清之际,张岱于《陶庵梦忆》中追忆往昔繁华,以文化守夜人的姿态守护文明火种;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让士人雅趣与民间疾苦紧密相连。至此,“雅”实现了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精神跨越,深深烙印在华夏文明的肌理之中。池国芳对“雅”内涵的这一拓展,彰显了他对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深刻领悟,退休后的他,将这份对文化的热爱融入文字之中。
全球视野:“雅”在人类文明中的共鸣
池国芳将目光投向世界,指出雅之风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原乡。歌德在魏玛公园独行吟咏,将散步升华为哲学沉思;托尔斯泰晚年出走,以苦行追寻灵魂净化。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捕捉时光碎片,与张岱“西湖寻梦”跨越时空遥相呼应;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造木屋,与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躬耕相映成趣。通过这些东西方文化的巧妙对照,池国芳揭示出尽管文化背景各异,但人类对精神高度的永恒追慕是共通的,“雅”如同共持的心灯,照亮人类的精神征途。这一视角的拓展,展现了池国芳广阔的文化视野与深厚的文化积累,他不局限于华夏文明的范畴,而是站在全球人类文明的高度,探寻“雅”文化的普遍性与共通性,使文章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体现出一位退休干部对文化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切关注
时代交响:“雅”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变奏
站在时代的交汇点,池国芳敏锐洞察到“雅”已超越单纯美学范畴。它既是屈子投江时衣袂卷起的沧浪,也是苏格拉底饮下毒酒前最后的思辨;既是敦煌壁画飞天飘曳的衣带,也是佛罗伦萨穹顶绽放的玫瑰窗。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谱写交响乐,量子计算解析《周易》玄机,古老的“雅”文化与科技文明激烈碰撞,绽放出新的火花。池国芳认为,这表明“雅”文化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与生命力,科技为其传承创新提供新手段,而“雅”赋予科技人文温度,二者相互滋养,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相得益彰,预示“雅”文化在新时代将焕发出更绚烂的光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独特精神力量。此部分充分展现了池国芳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虽已退休,但他时刻关注时代发展潮流,深刻认识到“雅”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新价值与新机遇,为古老“雅”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指明方向。
结构之妙:精巧布局,层层递进
从结构来看,池国芳精心布局,《说“雅”》条理井然。开篇从“雅”字本义切入,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奠定基础;接着依循历史脉络,于华夏文明框架内,阐述“雅”从个人修养到家国情怀的演进,层次分明;随后拓展至世界范围,探讨人类文明中“雅”的共通性,拓宽视野;最后回归当下,展现“雅”与现代科技文明的碰撞交融,立足时代前沿。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文章对“雅”的论述全面且深入,从历史纵深到现实关照,从个体精神到人类文明,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雅”的丰富内涵与发展脉络,引领读者逐步深入“雅”的文化殿堂。池国芳以清晰的逻辑架构,将丰富的文化素材巧妙整合,体现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出色的文字组织能力,即使退休后仍能创作出如此结构精妙的作品。
语言之美:辞采斐然,意蕴悠长
在语言运用上,池国芳的《说“雅”》堪称典范。他博古通今,大量援引古代诗词、名人轶事与历史典故,如屈原、孔子、嵇康、陶潜、王维、苏轼等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与言论信手拈来,不仅为论述提供坚实论据,更使文章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文中形象生动的表述俯拾皆是,“凤凰浴火,涅槃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千年文脉奔涌,雅士风骨化作星辰”“雅的精神如春江潮水”等,将抽象的“雅”文化具象化,让读者如临其境,沉浸于文化的诗意氛围。此外,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如“它既是屈子投江时衣袂卷起的沧浪,也是苏格拉底饮下毒酒前最后的辩论;既是敦煌壁画飞天飘曳的衣带,也是佛罗伦萨穹顶绽放的玫瑰窗”,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与表现力,使论述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池国芳凭借其深厚的文学素养,用优美的文字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与文化底蕴的阅读空间,让《说“雅”》不仅是一篇学术性的文化论述,更是一件文学艺术珍品。
总之,池国芳的《说“雅”》一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结构布局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宛如一部文化史诗,引领读者穿梭古今、跨越中西,深度领略“雅”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眸,更是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启发我们在新时代传承与创新“雅”文化,让这一古老的精神瑰宝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添砖加瓦。
附:池国芳《 说 "雅"》原文
"雅"字从隹从牙,《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楚鸟也",然自周公制礼作乐,此字便如凤凰浴火,涅槃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文心雕龙》谓"雅者,正也",此言如黄钟大吕,道破"雅"乃文化人格的圭臬。千年文脉奔涌,雅士风骨化作星辰,既照亮士人修身的幽径,更铸就民族品格的丰碑。
先秦诸子开"雅"之先河。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香草人格,是楚辞中永不凋零的精神兰芷;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在礼崩乐坏之际重建精神秩序。魏晋名士竹林长啸,嵇康刑场抚琴广陵散,琴声里流淌着超越生死的雅量;陶潜采菊东篱,将田园耕作升华为诗意栖居。唐人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宋人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皆以不同姿态诠释着雅士的生存美学。
雅的精神如春江潮水,从个人修养漫向家国天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将雅士的品格熔铸成民族脊梁。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追忆繁华,实则以文化守夜人的姿态守护文明星火;清代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的忧思,让士人雅趣与民间疾苦产生深刻共振。这种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精神跃迁,使雅的文化基因深植于华夏文明的肌理。
雅之风流,本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原乡。歌德在魏玛公园独行吟咏,将散步升华为哲学沉思;托尔斯泰晚年出走雅斯纳亚·波良纳,以苦行追寻灵魂净化。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捕捉时光碎影,与张岱"西湖寻梦"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造木屋,与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躬耕遥相辉映。正如波斯诗人鲁米所言:"你生而有翼,为何匍匐前行?"这种对精神高度的永恒追慕,正是东西方雅士共持的心灯。
站在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回望,"雅"早已超越单纯的美学范畴。它既是屈子投江时衣袂卷起的沧浪,也是苏格拉底饮下毒酒前最后的辩论;既是敦煌壁画飞天飘曳的衣带,也是佛罗伦萨穹顶绽放的玫瑰窗。当人工智能开始谱写交响乐,当量子计算解析《周易》玄机,古老的"雅"文化正在与科技文明碰撞出新的火花。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终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空中,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