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娱乐节目形式的多样化,观众的审美和喜好也在不断变化。最近热播的两档喜剧类综艺节目中,不仅有优秀的脱口秀演员登场,一些单口相声演员也应邀参与,还有不少“跨界选手”亮相。这种同台竞技的表演模式,让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相声和跟随爆款综艺跃入大众视野的脱口秀碰撞出新的火花,引得无数观众在弹幕中热议,探寻两种艺术形式的异同。
乍一看,单口相声和脱口秀(talk Show),不都是一个人站着讲段子、“秀”嘴皮子功夫吗?这两种艺术形式虽然都以幽默和讽刺见长,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却承载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追求。
一个人、一支麦
如今我们国内所说的“脱口秀”,实际上是“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这种表演形式发端于欧美,也可被译为“独角喜剧”“立式喜剧”“站立喜剧”等,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的英国音乐厅,演员们站在舞台上,拿社会弊病、政治丑闻当段子,用幽默与讽刺批判时事。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俱乐部和酒吧里充满了各种单口喜剧演员,政治、性别、种族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演员凭着一根麦克风和一张嘴,就能震撼台下所有的观众。
而脱口秀(talk show)往往指的是电视里的访谈节目,由主持人与嘉宾进行对话,《吉米今夜秀》《周六夜现场》等如今仍然在美国电视屏幕上占据一席之地的节目都属此类,这与我们国内翻译过来的“脱口秀”有很大的不同。在国外,脱口秀不是喜剧,主要的目的不是搞笑,更不会像单口喜剧一样,在酒吧、剧场表演给观众看。
20世纪90年代,中国香港演员黄子华将西方的站立式喜剧(Stand-Up Comedy)引入华人世界,并创造了“栋笃笑”这一术语(“栋笃笑”这个词语源自粤语中的“栋笃企”,意为站着,与英文“Stand-Up”相呼应),从此打开了脱口秀的大门。
中国本土也有类似于Stand-Up Comedy的语言艺术,也就是单口相声。清末民初的街头巷尾诞生了一群“耍嘴皮子”的相声艺人,他们以“说学逗唱”四门功夫博得满堂彩。相声诞生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社会,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传统说唱曲艺艺术,这与脱胎于欧美工业化时期的单口喜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相声主打引人发笑,不过它不像脱口秀那样用一句“我有一个朋友”开头,就把段子扔了出来。相声的段子讲究层层铺垫,故事要几经转折,剧情要有头有尾,“包袱”要慢慢抖开,经典相声的故事也往往有“古今结合”的深意,时不时要插入历史典故或者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听众既笑得开心,还能学点儿文化知识。
(资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