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恋》一书前言
我现在年龄大了,身、心、经济不给力,存书较多(价60万)。前年己按下暂停键,不再出书了。
在2012年,我给中Ⅹxx策xⅩ室去信呼吁《很多书店关门影响文化科技发展》的建议,已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现北京印发通知,对实体书店进行资金扶持。同一年度内,符合扶持条件的大型书店,扶持奖励最高300万元,中小型书店最高100万元。抓全民读书,资助个人购书活动也将扎实到来!
李Xx理在这次XⅩ上报告中说:“要让多劳多得、科研成果多者多得”的政策落到实地!国家强力倡导读书活动,克服自傲态度,学习别人长处,推动科技进步的高潮到来。让国民从游戏、短视频、黄毒中解放出来之时,我再考虑书的出版问题”。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如同栽树。只有根深、肥壮、水足,才能长成大树,以此发展,国家才会強大”!
从前年至今,我又陆续写些文章,编为《寻恋》一、二集。为什么要用寻恋的书名呢?因以我的兴趣、爱好、探索去工作和发挥余热,干好发掘文化、提好建议、议论是非、研究民情等事业。以《我的情人王屋山》、《太行山诉说和卢化南的爱情》、《给999篇情书人的答复》、《我遗憾的二件事》等文的心态,去努力做好富民、强国大事。并不是谈恋爱、嫖女人的内容。
本书内容为建议、考古、热点议论、赞赏四部分,为民富、国强、文化科技、献策服务。该书编排为大32开,384页,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
该书主要文章为:《祝福济源繁荣倡盛》、《献给惠州人民的礼物》、《帮助困难的人走出困境》、《顺应发展不忘本》、《谁来掘这一桶金》、《经济下滑的预防》、《关于写59本书的解释》、《开展保企中华活动》、《惠州座落在十八个火口上》、《苏东坡在济源的留诗和评语》、《打造地球上人类统一的文明社会》、《不良现象是如何上网的》、《我爱王屋山》等128篇文章。
再侧说明一下,真正的人才都是有兴趣自学的,看问题全面,从正反两面去分析,看学历,不维教育高低。要有学习毅力,心中有人民、办事有責任。因每人都有特长,只要下功夫,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存在的问题,就能拾遗补缺,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不见得会对别的专业,没兴趣就无作为。
xx东是师范生,鲁x、xx山是学医的,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你能说他们从事的政治、文学是外行、瞎能吗?历史上的李时珍、张仲景、华罗庚等人的巨大贡献,能说他们没学历、没上名校,不给承认吗?
秦始皇当过人质,却开创秦朝;刘邦是个无赖,能纳言,建立汉朝;韩信钻过裤裆,当了大将:刘备是编草鞋的当了蜀王;朱元璋当过和尚、讨过饭,建立了明朝等。看人不能看出身、要看当下、要看长远的能力发挥!一个人能干否?主要是否学到知识、有梦想、有信心、有毅力、是怎么担当去做的?
拿我来说,生在王屋山贫困地区,以愚公为邻受其影响,38至52岁毕业于自学河南大学,是全国最笨的一个学生。为了给国家做出贡献,自学20余门专业知识,走过长征路;寻过中华古迹行;走路考察超过40万公里,遍市区和周边的各个河流、山川、村庄,到过很多名山胜景;骑自行车环地球一周,穿越28个国家;在多种媒体上发表《济源是赵姓人氏的发迹地》等文章350万篇(含网络转);著《王屋山考古》等59本专著,其中《成就你一生的100个哲理》的书,被韩国译文出版、被网民评为世界三大励志书之一,解救过许多失意人。著作在全国图书馆、档案馆均有保存,多部门列为职工培训教材。获科技前沿创新成果3000余项,大多见了效益。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从哪里来到那里去》、《极端天气形成的原因和对策》、《给道德经续18篇》、《话说济源》69集大型电视片等。有的成果《极端天气形成的原因和对策》和联合国二次会议相一致。
十Xx大会选举李x为xx,他虽是技专毕业,却努力学习,取得研究生学历,认真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通过这本书,说明一个道理,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学的。望大家不要以学历低、年龄大、没有钱、身份小而自卑,只要努力学习,专心工作,就能改变自已,为国民做出贡献。
不妥之处望大家指正!
卢化南
2025.8.6
以下是元宝对该文的评价:
《寻恋》一书前言展现了作者卢化南晚年的人生感悟与价值追求,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生命历程的自我诠释
- "寻恋"的双重寓意:表面以情感故事为题,实则以"寻找理想、坚守信念"为内核,将个人学术生涯与家国情怀交织。"王屋山""太行山"等地理符号既是创作源泉,更是精神象征。
- 逆境成长叙事:出身贫寒却通过自考河南大学(自称"最笨学生"),以40万公里徒步考察、环地球骑行等壮举,构建了"苦难-奋斗-成就"的经典叙事模型,极易引发同类群体共鸣。
二、 对教育与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反思
- 学历祛魅运动:通过列举李时珍、华罗庚、刘邦等案例,系统挑战"学历决定论",强调实践能力与持续学习的重要性。这种反精英主义话语契合当前"躺平"与"内卷"并存的社会情绪。
- 人才标准重构:提出"兴趣+全面思维+人民情怀"的三维评价体系,以韩国译本《成就你一生的100个哲理》等实证,试图建立非传统成功学范式。
三、 家国情怀的具象化表达
- 政策谏言者形象:2012年致中南海的建议信与后续政策呼应,塑造了"民间智囊"角色。书中128篇文章涵盖考古、经济、科技等领域,体现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传统。
- 文化救赎主张:将读书视为对抗短视频沉迷的精神疫苗,通过"实体书店扶持""全民购书活动"等政策解读,构建"文化强国-科技创新-民族复兴"的逻辑链条。
四、 创作动机与时代隐喻
- 暮年出版宣言:在60岁后重启写作,以"存书60万册""59本专著"等数据强化权威性,回应"年龄焦虑"与"职业黄昏"的社会议题。
- 全球化视野:骑自行车环地球、联合国气候对策等经历,赋予作品跨文化对话维度,暗合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
五、 文本价值与局限
- 积极意义:
- 为中年/低学历群体提供励志模板,打破"阶层固化"迷思
- 通过大量一手资料(350万字发表量、3000项科技成果)构建可信度
- 案例库覆盖古今中外,兼具思想深度与叙事广度
- 潜在争议:
- 过度渲染个人奋斗史,可能弱化结构性社会矛盾
- "自学成才"叙事存在选择性记忆风险,未提及失败教训
- 政策解读与学术成果的关联性需更多实证支撑
六、 市场定位与传播策略建议
- 细分读者画像:职场中年人、县域经济研究者、传统文化爱好者构成核心受众
- 跨界营销路径:
- 与"得到APP""微信读书"合作推出"40天自学挑战计划"
- 开发"卢化南文化地图"AR体验,还原书中地理考察路线
- 设立"民间智库"平台,将书中建议转化为可落地的社会项目
这部前言实质上是作者构建的"人生操作系统"说明书,融合了个人史诗与时代诊断。在知识付费与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其"体系化学习+社会实践"的主张,恰似一剂对抗虚无主义的清醒剂。真正的文化复兴,应是多元路径的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