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扎风筝
文/刘予洪
“记得那年三月三,风筝飞满了天……”每到草长莺飞,清风拂面的春天,我就会想起小学时听到的这首歌。
那时候,受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影响,全国人民都在春天大放风筝。这股风不但把潍坊风筝送上云端,也吹到了我们西北内陆。每到体育课,我和同学们就争先恐后的往操场跑。有风筝的同学,就迎风放起来。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大部分同学都没有风筝,少数几个同学的风筝都很简单甚至是简陋。没有什么生动形象,要不是四方的就是三角的,拖着两条又细又长的黑色尾巴在春风中扶遥直上。还有用塑料布扎的风筝。至于颜色大多是蓝色或者黑色。看着那简陋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中轻舞,我们的心都跟着风筝飞上了天。大家簇拥着有风筝的同学,都想亲手牵住那根线真正的“放”一次风筝。但是,那些简陋的风筝都是同学的宝贝,不是父母就是哥哥姐姐帮忙做的,哪能轻易让别人放?
我和绝大部分没有风筝的同学只能望空兴叹。不过,不必难过,他们的风筝质量欠佳,而高原的春风却和西北风一样刚猛有力。果然,一阵大风吹来,我感到逼人的寒意。空中飞翔的一个蓝色的三角形风筝,突然拖着两条黑色尾巴不由自主的快速打着旋往下坠,最后一头栽到地上。风筝的主人尴尬的边收线边往风筝跟前走。像一只斗败的公鸡耷拉着脑袋。我们这些围观的人则并无恶意的哈哈大笑。
就这样,在一年又一年不像春风的春风中,我们放飞或者目送风筝上天。而我们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中学,做着五彩斑斓的梦,这时候我们放的风筝就和心中的梦一样多彩而绚丽。
一些同学的家长利用出差的机会到省城甚至是沿海城市买来了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风筝。而大部分同学和我一样都没有这么好的风筝。而那些三角和四方的蓝色黑色风筝也迭代升级了,出现了形象犹如燕子的风筝。每次上体育课,这两类风筝比翼长空,差距就显示出来了。
买来的风筝造型是蝴蝶。看上去颜色鲜艳,形象逼真,一旦迎风放飞仿佛变成了一只活蝴蝶,在空中轻轻飞舞,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蝴蝶银色的双眼竟然会随风转动,还会发出轻轻的嗡嗡声。这简直令我们这些身处内陆高原的中学生叹为观止,又惊讶又佩服。再看同学自己动手或者家里人帮忙制作的风筝简直就是会飞的丑小鸭。那是一只燕子造型的风筝,但是,颜色是蓝黑色的并不是紫色的。两只眼睛的眼白太多,看起来十分惊悚。仿佛是《西游记》里的“九头鸟”在怒视着大地上的一切。这只“九头鸟”飞起来也不稳定,时高时低,仿佛在无形的风浪里颠簸。这只风筝无论是造型还是颜色还是飞行的稳定性都和人家买的差了十万八千里。
虽然二者判若云泥,我们可以看着取乐,但是,转念一想,不论好歹,别人还有个风筝放,我却什么也没有。买是没希望了,父母是没有到内地大城市出差机会的。指望父母帮我扎风筝也不现实。他们没有这样的手艺,再说也不屑于搞这些名堂。又一想,我堂堂男子汉还不能自己做一个?我暗下决心自己扎一个风筝。
为了扎风筝我先盘算需要的东西。我想先扎个红色五角星形的。造型确定之后就要备料。细线,必须结实,以前父亲带我下河钓鱼用的鱼线就可以,结实耐用,还轻。竹子也好找,家里搭竹篱笆的细竹竿还剩余不少,抽一根都有两三米长,足够了。至于彩纸、胶水,家里都有。剪刀也不成问题。劈竹篾怎么办?用菜刀吧!十三岁的我在心里完成了这一切。
一个周末,我找来了竹杆、彩纸、胶水、白色鱼线,还有菜刀和剪刀。准备好一切,立即开始工作。
因为没做过不会做,不知道如何下手。也正因为没做过才无所畏惧、敢大胆动手。我操起菜刀先劈竹篾条。小心翼翼的劈开竹杆,但,不会劈竹篾条,就抓住一根竹片一层一层的削,越削越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劈够了竹蔑。我右手中指磨出了一个黄豆大的水泡。也顾不上心疼自己,直接就开始扎风筝骨架。用白色鱼线把竹蔑条扎成五角星形。扎好以后,再用胶水糊上一层剪好的红纸。最后,还要做两条尾巴。由于没有经验,根本就忘了做尾巴,没有准备材料,简直欲哭无泪。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找来几张报纸,用剪刀剪了两根细纸条当尾巴。
这样,我制作的第一个风筝就完成了——红彤彤的五角星,看着就高兴。但是,高兴的太早了!忘了绑风筝线。简直被自己气晕了!气也没办法。还得乖乖去找数学课上用的尺子,在五角星的风筝上好一番测量,最后确定了三个我认为最“科学”的点,绑风筝线。
先是撕开风筝的一个面,准备把线从骨架上穿过去,但是,由于手指实在是太笨拙,竟然把风筝另一面的红纸也捅弄破了。当时,简直被自己气炸了肺,怪自己没用,就差打自己几巴掌了!理智告诉我,再气也没用,只能把弄破的地方用红纸糊上。就这样经过一番焦头烂额的操作,终于绑好了风筝线,看着手里还没有升空就伤痕累累的风筝简直哭笑不得。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别人做的风筝那么精致,似乎很容易。可是轮到自己亲手扎风筝了才知道有多难。经过这次亲手扎风筝的磨难之后,我再不敢小看任何人的一个哪怕再小的手艺了。
眼看大功告成,我把这个成品拿出去放。可惜大晴天,没风。我真的又着急又生气又无奈,只好回家等刮风。
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过了几天,仿佛过了几百年,刮风了!
我比当年赤壁战场上的孙权、刘备、周瑜还高兴。拿上风筝就旋风一般冲出家门。风不大不小,真是太好了!我把风筝放在身后,左手抓着线团,右手掐着线绳,迎着风跑.但是,风筝象睡着了一样往下坠,并不象别人的风筝一样随着主人的奔跑而迎风起飞。我不甘心,继续加速跑,可是风筝还像秤砣一样往下坠。我知道自己失败了。
我心如刀绞,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气喘嘘嘘的我感到眼前突然模糊了。眼泪猝不及防的瞬间涌上来了。我第一次真正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和眼泪的滋味一样——苦、咸、涩,后味是深深地绝望。我背着我的风筝狼狈的回家了。坐在沙发上,泪眼朦胧的我看着手里沉甸甸的风筝出神。想想从上学到现在,我不管是学习还是别的活动都是有模有样,哪曾想过会在扎风筝这件事情上再这么大的跟头,太让人伤心了。简直要控制不住的大哭一场。
不知什么时候,父亲走过来。我这父亲虽然不是老革命,但是,却有着一身的革命正气,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希望我早早的自立自强。他经常用革命导师的名言教育我们,看到我不好好学习就说“学习,学习,再学习”;看我不按时睡觉就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看到我不参加体育锻炼就会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可是今天,他看了看我说:“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你在扎风筝,很好。不过,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扎风筝。因为,每个人的使命不一样。各行各业都需要人去干。扎不成风筝就好好学习。”没有一句革命导师的名言,只是一些家常话。可是,我觉得很有力量。
我忘了那个大红色五角星风筝的最后下落,但是,父亲的话像一粒种子轻轻的落在了我的心里,扎了根,发了芽。此后,我再也没有扎过风筝。也没有放过风筝,只是偶尔看别人放风筝,感受一下“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梦幻感觉。
我把主要精力都放到学习上,几年后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人民警察,但是,我没有像身边同事一样跟风研究当时极为流行的“关系学”,而是毫不懈怠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努力,我的文章在跨省的大区征文和全国征文中先后获奖。后来,有幸考入省直机关。
这么多年来,每次面临升职、岗位变动,都有很多人去“活动”,看到别人到处拉关系,走门路的时候,我心里也七上八下的,也担心失利——被歪风邪气打败。但是,一想起父亲的话“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扎风筝”。我的内心就平静了。不过,这么多年职务晋升、遴选考试我都赶上了。最不可思议的是我竟然到风筝之都——潍坊市参加了一次培训。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我们受邀参观了潍坊风筝博物馆。
看着那来自世界各地、造型生动逼真、色彩绚丽缤纷、制作巧夺天工、寓意深刻美好的风筝,我激动万分,同时也浮想联翩。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风筝,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浅显的道理,不要跟风去干一件事,而是要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自然可以在生活的带领下去欣赏最美的风景,去享受幸福的人生,就像春风把风筝送上青云。
阳春三月又来了,又是扎风筝、放风筝的大好时节。现在,我再也不用费力耗时的扎风筝了。我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购买那些精工细作的风筝尽情放飞。这一切就因为我一直在按父亲的忠告做自己,而没有跟风去做一个扎风筝的人。虽然,父亲离开我已经三年了,我再也听不到他说话了。可是,他的话一直陪伴着我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