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守敬故里郭村遗迹
文/高红娟
元代著名天文、水利学家郭守敬是邢台人。明成化《顺德府志》以及此后明清乃至民国府志和县志记载:“郭荣郭守敬墓在城西北三十里”,指的是信都区皇寺镇郭村,它是郭守敬故里。
出邢台市区沿321省道往西,沿途会经过好多村庄,会宁、东良舍、时村、苏村等。时村北边与它相毗邻有个村庄叫郭村,700多年前,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就诞生在这里。这个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华北平原交汇处的小村庄,依山傍水,距主城区中心15公里,总面积不过4000多亩,人口千余。郭守敬和他的祖父郭荣(号称鸳水翁)曾在邢州治水,也曾在郭村故里家门口为乡亲们治水,这一切已被漫长的岁月以及朝代更替湮没在历史长河里。每次去西边山里,途经那座矗立在交叉路口的“郭守敬故里”大牌子,总是浮想联翩。郭守敬主题纪念馆在北京和他的家乡邢台分别有两座,他的铜像在达活泉公园观星台广场前矗立,邢台有郭守敬路、郭守敬小学、守敬E世界生活广场,天上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星星……这样一位赫赫有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他的故里,自然令人心生向往。在拜访前,我翻阅过大量有关史记资料和郭守敬研究专业著作文献,参观了邢台郭守敬纪念馆和文物保管单位,走访了一些史学专家以及当年参与郭村考古的人们,从中追寻守敬故里遗迹。 《邢台县志》记载:“在城西北三十里郭村,齐天统元年岁次大梁九月庚辰朔六日乙酉立碑尚完好,字带八分体时亲撰文”,此碑为常乐寺碑。郭村曾经有座北齐年间的古庙常乐寺,原寺院规模宏大,坐北朝南,寺内外有石碑数通,山门前有石桥,河水自西向东流过,金元时期,郭守敬曾在故乡常乐寺接受天文知识启蒙。郭村现在的小学所处位置为常乐寺旧址。这块元代石碑证明了郭村这一古村落,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村北郭氏祖坟东边农田里,村民在60年代平整土地时曾意外发现一规模可观的古墓,有墓道、石头墓室,以及陶器等。那些垒砌墓道的墓砖当时被村里拉走,盖大队用房,还有用作戏楼垒墙。村民因忌讳是墓砖,反倒不热心去捡,最多拿几块回去垒猪圈。 郭守敬生于乱世,但并未沉沦自弃,在天文、数学、水利、仪器仪表制造等方面,潜心研究,献身科学,为民造福。发明创造的20多项科技成果遥遥领先当时的世界水平。他创制了世界第一台大型水利机械自鸣钟——大明殿灯漏;在大地测量中首次使用海拔概念;在开凿通惠河中运用的“节水行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创举;简仪——是他创造的世界上最早制成的大赤道仪。在数学领域,郭守敬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天文、数学方面的计算方法—— 三次差内插法。到了晚年,他完成著作《推步》《立成》《月离考》等共记105卷科学巨著,他的科学成就、思想、精神等受到中外科学界高度评价。1970年国际天文学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 1977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2012号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2010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将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望远镜”。1962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郭守敬胸像和其代表作简仪两枚邮票;2011年,中国、丹麦两国联合发行古代天文仪器邮票纪念郭守敬。
郭守敬跟其爷爷郭荣(鸳水翁)当年在故乡郭村治水时,曾留下了几处遗址:鸳水河故道、拦水土岗坝(村西北高台遗址)和分水台(龙神庙)。在邢州一带相传郭守敬祖父郭荣,早年曾引达活泉水西去,灌溉家乡农田,元代学者王恽有诗赞曰:“襄国至今传异事,门前鸳水亦曾西”(古代邢州西北达活、野狐两泉并流成一条鸳水河)。元好问在《邢州新石桥》中记述,1251年邢州太守张耕到任时,城北潦水、达活泉、野狐泉三河因连年战争堤埝失修决口,河道上原有石桥亦被淤泥湮没,往来百姓苦不堪言。 张耕找来刚刚20岁的郭守敬疏浚淤堵,二泉分流东注,并修建石拱桥名鸳水桥,自此百姓“往来憧憧,无搴裳濡足之患”。郭村村内鸳水河古道,该河道引自白马河,金玉河水穿村而过,如今已干涸,但夏季雨水旺盛时依然担负着村里的泄流任务。
郭村西北高台遗址,相传郭守敬为村里治水而修建了拦水土岗坝,方圆占地约20余亩,来自西部莲花山的水流涌到这里被土岗坝拦住,分泄注入白马河、村内鸳水河莲蓬沟和莲瓣沟及沙沟而去,避免了村庄内涝。分水台以前是个高大的土岗台,相传是郭守敬治水时所筑的高台,郭公曾站在台上治理水患。后人为纪念他为家乡治水恩德,在此修建了龙神庙。庙前为一条泄洪古道,对面即是北齐常乐寺。当时四围树荫夹道,古柏参天。后建筑文物被毁,只剩下一墩土台和当今众乡里矗立的一块纪念碑。 郭村大街上目前还留存三座古桥:寺前古桥、元代郭家桥和清代吴家桥,坐落在鸳水河沟上。郭家桥位于守敬故居门前,部分桥身建筑石料及图案雕刻系元代古迹;吴家桥保存为清代原貌,石碑记载该桥:得意桥,咸丰六年由郭村吴家三兄弟建造。
郭村现有古槐树六棵、明清古井六口,分布在古村落的东南西北中,其中一口李家井旁有清朝小块石碑,碑文记载:“乾隆三十七年三月初……穿井一圆。”
郭守敬故居位于郭村村东,占地9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间正房由青石和土坯建成,临街门前那株800年古槐树相传为郭守敬爷爷鸳水翁栽种。 郭氏家族墓(俗称郭家坟)位于郭村村北,面积1.2万平米,现已探明有历代墓葬65座,其中大型墓葬4座。紧邻古墓群西边,即是09年新建的常乐寺小庙。九十年代末,原邢台县又多次对郭村进行过调研,收集了一批重要价值文物资料和标本,认定郭村郭姓系同族同宗,都是郭守敬后裔。通过常乐寺出土残碑证明刘秉忠曾随天宁寺虚照禅师多次光顾常乐寺,使郭荣(鸳水翁)有缘与其结识。
我们在郭村整整浏览了一个上午。历经沧海桑田变迁,800年树龄的老槐树,依然苍劲挺立,支撑着朝代的更迭;郭守敬故居斑驳的石房和院落,元、清石桥线条流畅圆润、镇定憨厚的吞水兽石刻,诉说着凝重的历史。岁月风蚀,古井的石碑像耋髦老人脸上细密的皱纹,已经古老到令人疑惑它是否被谁换走了石质的灵魂……。在大街上见到开着三轮车到田里干活的老者,打问那些出土的墓砖下落,他们感叹:那时候见过挖那个墓,出来好多墓砖,有齐整的长方形的,也有拆下来的扇形的拱门砖,年头太久,早没了踪影,没见过谁家还有,旧的戏楼也早就坍塌不存在了。村委会新盖的办公用房正在施工,建筑设施堆在大院,到处是泥沙灰尘和凝固的水泥块,村干部也连连摇头,都说没见过那些墓砖……。
我们来到曾经的旧戏楼跟前,它已经坍塌到面目全非,荒树和枯枝杂物堆砌,时光已老,昔日有多少铿锵和热闹,今日就有多么的荒凉。一群人边感慨岁月无情,边东张西望,咦,那不是墓砖吗!那青灰色厚实的块头,七零八落,带着浓重的信息,以另类的模样散落在一片废墟上。喊来老者相认,果不其然,就是墓砖!极少的几块完整无损,其余是碎成了砖头瓦块般的零碎。镇干部连忙把几块完整的搬回大队部里。 到中午12点了,疲累不堪,在村委会门口跟村干部道别,镇里包村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说,院子里有三块断碑,要不要看一眼,我说不看了,累,回去了。他们说上面好像有一小团东西像蒙文,这么一说,几个人又折进了院里。我心想,约好的要去市博物馆看郭村北齐常乐寺那块石碑,明天是一定要看的,先有村庄后有庙,常乐寺以及常乐寺石碑上记载的北齐年代和诸多郭氏姓名,对于郭村的形成史及郭村是元代郭守敬故里十分重要。这么边想着那块大齐石碑边拿水冲洗这团东西,原来是一尊小巧莲花跏趺坐佛刻像。我用手拂拭旁边散摞在一起的残碑上的灰尘时,赫然看到模糊的“常乐寺”仨字!村里人连忙冲洗,翻转对接,竟然发现是一块常乐寺清朝康熙三十一年石碑。第二天我找来专家到现场再次清刷辨认,碑文内容基本清晰显现了出来。大致记载常乐寺因卖树修殿置地栽树而立“万善同归”碑记,记录了本乡吴、李、郭、白等姓氏善人资助情况。 看着脚下的石碑,心底的喜悦与感慨可想而知。从元代至明清,出现“常乐寺”字体碑文的这两块石碑,北齐天统年间(565)的石碑记载了民间组织的以佛事为中心的一次佛教造经活动,此次造经声势浩大,涉及内丘、邢台县等地,参与活动有500余人,造经数量庞大,被形容为“新经巨岳,宝聚巍巍”,主要赞美佛陀和老子的功德。而这次发现的清朝康熙三十一年石碑,则是村野日常的琐碎,有些模糊不清,大致记载着:“邢台西北隅,乡名郭村云常乐。其中有柏树数棵,历年久远。合乡善人齐心一举,遂卖树修寺、置地、栽树,寺虽然旧其视,昔日之告已大为之改观矣。贤人君子。虽寺内所出以修置地,其实乃重善人之力为之……”,碑文所列本乡善人吴、李、白、郭姓人氏,其中郭姓最多。碑阴则详述了修殿置地捐善等收支明细。先民生活身影、淳朴善良的村风民俗跃然纸上。
这一次郭村寻访守敬故里遗迹之行,收获匪浅。抚摸着这块康熙三十一年石碑,我被深深打动,上面的几行字迹:“万善同归”,“吴金贵(布)施柏树三棵”, 这平静的叙述仿佛带着底层鲜活朴素的温情,从大清康熙年间穿越时空而来! 作者简介:高红娟,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邢台市诗人协会副主席,邢台市作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