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既是传递爱心、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更是锤炼作风、凝聚民心的生动课堂。唯有将“抓常、抓细、抓长”的要求贯穿志愿服务全过程,才能让这一崇高事业永葆生机活力,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抓常:让志愿服务成为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抓常,意味着将志愿服务从“一阵风”式的集中活动转化为常态化的社会行动。社区是志愿服务的前沿阵地,许多城市通过建立“时间银行”机制,鼓励居民将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储蓄起来,在自己有需求时兑换他人服务,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北京某社区设立的“邻里互助站”,每日开展助老送餐、课业辅导等服务,志愿者们轮班值守,让服务如溪水般潺潺不断。
学校作为培育志愿精神的摇篮,把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上海部分中小学推行“志愿服务护照”,记录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文化宣传等活动的轨迹,引导青少年将奉献精神融入成长历程。这些实践表明,当志愿服务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能汇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抓细:在点滴服务中彰显为民初心
抓细,要求志愿服务聚焦群众细微需求,以“绣花功夫”提升服务质量。在关爱独居老人的行动中,志愿者不仅提供物质帮扶,更注重精神慰藉。杭州某志愿服务团队为老人建立“需求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定期组织戏曲欣赏、手工制作等个性化活动,让关怀真正暖到心坎里。
在应急救援、大型赛事等志愿服务场景中,精细化管理同样不可或缺。成都大运会期间,志愿者们通过“岗位说明书”明确职责,接受礼仪规范、外语沟通等专项培训,从观众引导到物资调配,每个环节都做到精准无误。细节之处见真章,只有将服务做精做细,才能让受助者感受到尊重与温暖,让志愿服务更有温度。
抓长: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志愿生态
抓长,需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保障事业行稳致远。制度保障是关键,近年来,多地出台志愿服务条例,在志愿者权益保护、组织培育、激励表彰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深圳推行志愿服务“星级认定”,对服务时长达到一定标准的志愿者给予交通出行、医疗服务等优待,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技术赋能为志愿服务插上翅膀。“志愿汇”等数字化平台实现活动发布、报名、计时的全流程管理,大数据分析能精准匹配供需,让志愿服务更高效便捷。此外,加强志愿者培训体系建设,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项目化发展,从“热情有余、经验不足”走向“专业规范、持续发力”。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志愿服务亦是如此。以“抓常”保持热度,以“抓细”提升精度,以“抓长”确保力度,方能让志愿服务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文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