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597》「飘舞的剑」(7835辑)

晨间寄语
前几天,我回小城参加了一位老人的葬礼。在灵堂前面的一张方桌上,放有一摞摞新书,分三个内容:一是灵堂照片老人的自传,一是老人前些年故去老伴的文集,一是两位老人生的留影合集。看得出来,这是孝家借此为老人追思中的另一祭奠形式。不为别的,只为两位老人身后的遗志传承。
两位老人都是上世纪50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女老人曾是县人大办的行政科长,男老人退休前是县公安局政委。他们参加革命工作后的仕途升迁,集子里有详实记叙,我没有必要赘述。但我却在通读后,接受了其中人生的启迪和朴实无华的底气。那是做人的踏实、勤学、求知、追求、正面、阳光、兢兢业业、刻苦努力、感恩、向上。人生百年,多有苍桑,没有捷径。
《寄语》篇幅有限,我只能从另外一个侧面,去感知集子里的某些历史渊源。老人走在92岁,从1952年19岁参加工作至今,恰好是新中国建立后各个历史阶段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其自传《岁月留痕》的信息量很大,很多内容我们只能在资料上查到,而老人作为亲历者,犹如把我们带到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
集子的字里行间,透出了新旧社会的对比,点燃贫穷的光亮只有读书求知,找到了信仰的灯塔就是共产党,前进道路上的踏实努力肯干,有着对生活渴望的乐观主义精神,讲究孝悌忠信,懂得感恩和清廉奉公,勤俭持家,推崇良好家风传承…。毫无疑问,这就浓缩了老人一生的路,看似无奇,而这70多年里的风风雨雨,一天一天走过来,发展到儿孙满堂,家有大学生若干、科处厅级干部、行政事业编制、经商从业等等,平凡里的不易、不易里知足,不留遗憾…。
老人在病榻上续完《留痕》,一如他在结尾处写下:“我坚持透析(尿毒症)已经六年了,子女们找专人照护我的治疗和衣、食、住、行,子女们孝心好,我想活一天,过好一天,不辜负子女们的一番心意。”
老人走了,儿女们找到了老人在不易中的知足,把这三本集子放在那里,前来悼念的人,仅凭《岁月留痕》这夺目的字眼,我信手拿来,细读静思。老人是我当派出所长时的公安局政委,那个年代还有驻乡民警,我们所一位同志犯了错误,由于警力少,我想把他保下来。政委找我谈,意思是宁缺毋滥。
工作,是我与老人接触的纽带,因为对工作都很认真,看不惯歪门邪道,感觉老人是个好领导,所以同志们都很尊重他。谨以此文寄托哀思并致敬意、敬礼!
[合十][合十][合十][爱心][爱心][爱心][玫瑰][玫瑰][玫瑰]
新的一天,早安!
2025.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