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阴似箭,一转眼我离开宜阳中医院已经三十二年了。
记得1983年7月,我从河南中医院校本科毕业后,8月份被组织上分配到宜阳县中医院工作。当我9月份来到医院报到上班的时候,中医院和县卫校还是一个院子,两块牌子。那时候的中医院成立还不到半年时间,是在原卫校的基础上挂牌成立的。当时两个单位的职工总人数还不到60人,床位只有40多张。条件极其简陋,我和杜阳林,刘武汉、王少白、傅杰英五个人是县中医院成立后接收的第一批科班毕业的本科生,而且我和杜阳林、刘武汉三个同学还被安排在同一个宿舍里。


教方剂,诲人不倦
我刚到中医院上班的时候,院领导分配给我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教县卫校中医班学生的《方剂学》课程。那时刚大学毕业的我,对《方剂学》的方歌背的滚瓜烂熟,并对每首方剂的出处和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仍记忆犹新,所以教起来轻车熟路,备起课来也非常轻松。
我一般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先让学生预习所讲内容10分钟,然后再给学生们讲解每首方剂的出处是哪里,药物的组成有哪些,那几味药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即“君药”;那几味药是协助君药起治疗作用的谓“臣药”;“佐药”是在方剂中起反佐作用的;“使药”又叫药引子,在方剂中起调和药性的作用。接着再详细讲解该方的功效是什么,主治什么疾病,在临床上如何运用等等都给学生们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为了让学生们加强记忆,我还帮助学生把方剂的组成编成顺口溜,让学生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永久不忘。例如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我便把方歌编为“人芩半甘柴,姜枣一起来”;又如归脾汤的有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桂圆肉、远志、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我就把该方歌编为:“归脾四君黄芪当,二元(远)枣仁加木香,什么药物做引子,姜枣”;再如右归饮的组成有熟地、山萸肉、怀山药、肉桂、附子、杜仲、枸杞、甘草,我又把方歌编为“右归三补杜仲草,桂附枸杞少不了”等。如今42年过去了,偶尔在街上与当年的学生见面或是在聊天的时候,都还提起我当年给他们编的方歌很适用,如今还记忆犹新,为他们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批学员中,一大部分都成为了各乡镇卫生院的骨干力量,有的在村卫生所是骨干医生,有的自己开了诊所,如樊村的许庭选,高村的周现会,张午的刘亮群,王翠鹏,香鹿山镇的李灵团,叶武汉等,如今都已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乡村医生,每天寻其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
初临床,任重如山
完成教学任务后,院领导安排我到住院部内科病房工作,并给我分了8张床位。当时在内科病房上班的医生有李之凯、潘孟献、穆学同、王银鹏、刘武汉和我六个人。初到病房上班和值夜班的我,深感任务沉重,责任重大,每天都要和患者的生命打交道,是一项既神圣而又伟大的工作,又是一项非常严谨而又特别重要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容不得丝毫马虎和大意。记得我第一次值夜班的时候,心里不免有点忐忑不安和恐惧感,于是我就提前来到了医生值班室,并到护士站了解住院病人的总体情况,尽管当晚没有危重病人,但我心里的这根弦却始终绷得紧紧的,丝毫不敢懈怠;一直不敢休息,生怕夜里出现什么问题。为了熬过这个漫长的夜晚,接班后,我先到每个病房巡视了一圈,向各位患者说明我是今晚的值班医生,夜间有什么情况可以到医生值班室里找我。查完房后,我就一直待在值班室里看书学习,不知不觉已到了凌晨2点,两只眼皮不停的打架,于是我就躺在床上休息了一会儿。五点钟时听到外边有动静,我就赶快起床到值班室外看了一下,问值班护士有什么情况没有?护士对我说“没啥事,刚才是有个病人上厕所去了”。没有事就好,我重新返回值班室,也不敢继续睡觉,因为这时的东方已出现了鱼肚白,天马上就要亮了,于是我就先去洗漱了一下,然后把我管的几个病人的病历翻阅了一下,6点40开始查房,查完房,处理完医嘱,等到8点钟早会交接班后,心里的这块大石头才算落了地。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由于刚接触临床,工作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深信,只要工作认真,积极上进,爱岗敬业,踏实勤奋,以老年资医师为榜样,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积极向张崇惠,李之凯,潘孟现,王银鹏等高年资医师请教,或邀请他们会诊,帮助出主意,想办法,但我始终坚持的一条原则就是:决不能影响患者的治疗工作,也决不能让患者在我的床位上出现任何问题。
崇医德,爱岗敬业
在病房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热情接待每一位新入院的病人,不管是普通群众,或是什么身份,都能一视同仁,同等相待;只要是新入院患者到了病房,我就第一时间对其进行认真的体格检查,详细的询问病情,仔细的了解病史和既往史,灵活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进行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和遣方用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长和优势,始终坚守一个理念就是对一般较轻的患者,尽量使用纯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针剂、口服液等)治疗;而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多采用中药为主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总方针,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在住院部当医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在了病历书写上,因为病历书写的时效性很强,每一项都有具体的时间要求和规定,况且那时候又没有电脑打字,都需要用钢笔去书写。因此不管自己多忙,甚至加班加点也要把当天的病历书写任务完成。在病历书写方面,我历来注重字迹工整,记录详细,从不敷衍应付,能按规定时间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和住院大病历以及病程记录等的书写任务。

在医院举行的数次住院病历评比活动中,我写的病历总是被评为甲级和优等。不管是每年省市领导下来检查工作和医疗质量,或是周边各县中医院同道前来医院参观学习时,赵婉英院长总是喜欢拿着我写的病历让上级领导或同道们观摩和学习。记得有一次省卫生厅杨龙鹤厅长来宜阳中医院视察工作,当杨厅长一行数人来到住院部内科病房检查医疗质量时,赵院长又把我写的病历拿了出来,杨厅长可是知名的中医内行,当杨厅长看完了我写的多份病历后,就一直赞不绝口,夸我写的病历,字迹工整,思路清晰,书写认真;四诊合参,简明扼要;体格检查,重点突出;辩证分析,合情合理;选方用药,准确恰当;把我写的病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中医院刚成立的那些年,医院学风很浓,赵婉英院长亲自抓医疗质量,抓业务学习,赵院长经常说:“中医院刚成立不久,一定要把医疗质量抓上去,要把医院的基础打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巨大优势,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治愈率和床位周转率,才能让人民群众信赖中医,依靠中医。”,那时候,医院的业务学习每周一次,雷打不动,医院安排每个医师轮流讲课,自命课题,自查资料,学习时临床科室医生全员参加。病房医师写的病历,赵院长亲自批改,亲自签名,发现不合格病历要求重新再写,对没有按时完成病历书写任务的医师进行处罚,致使医院的医疗质量提高很快,住院病人不断增加,床位经常爆满,甚至加床。原有的病房和床位已满足不了临床需要,医院为了扩大规模和增加床位,赵院长常去县里找县领导要项目,要资金,扩大医院规模;经过赵院长三番五次的请求,县委县政府终于同意,在原卫校的西隔壁新征地五亩,开始筹建住院部病房楼。

1987年下半年由于卫生系统人事调整,关逢仁书记调任县卫生局副局长;赵婉英院长卸任,担任医院支部书记;县医院习灵彦调任中医院任副院长(主持工作),李志凯,潘孟现提拔为副院长,穆学同主任调离中医院,回新乡市获嘉县中医院。我被医院任命为住院部内科主任,梁重俊和王成云,仝二贤等先后被充实到内科病房。自从担任科主任以后,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加重了,责任加大了,每天除了做好病房的管理工作外,我还照样管理8张病床,和同志们一样排班,值班和值夜班,那时候的院领导和科主任都没有什么津贴,只是一名勤务员而已。
抓管理,助院腾飞
习院长到任后,一方面抓医疗质量,一方面谋求医院发展,经常和赵婉英书记一起到省厅跑项目,要资金,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住院部大楼建设如火如荼,如期完工,经过内部装修,很快投入了使用,极大地缓解和满足了临床的需要。一九九0年医院人事再次变动,赵婉英书记退居二线,张留庆接任书记;李志凯调任公疗医院副院长,张海深从柳泉卫生院院长调任中医院业务副院长,张崇惠提升副院长,任命杜杨林为药剂科科长。新的领导班子调整后,在习院长和张书记、张院长的带领下,医院狠抓医德医风建设和医疗质量管理,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医院业务范围逐渐壮大,科室逐步增加,医院的名声鹊起,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医院医疗质量的管理重点在病房,而中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重点在内科,因为当时的中医院支柱科室只有内科和骨外科,而我又是住院部的内科主任,所以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肩上。那时候的中医院姓“中”不姓“西”,对住院部的要求是,中药(包括汤剂、针剂、中成药)使用率必须达到70%以上,西药只能用在危急重症的抢救或常见感染类疾病的早期使用,而且不能超过30%。这个硬性指标对住院部每个内科医生来说都是压力山大,但是为了能够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我就经常在早会和周会上讲,每周还要对每个医师的病历书写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就在早会上及时给予纠正。经过院领导的经常督导和检查,在各位医师的共同努力下,科室的各项任务指标均已达标,为医院的发展和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医院也因此成为了洛阳市和河南省县级中医院的一颗新星,经常有外地中医院同行前来参观学习。
治中风,另辟蹊径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我发现收住中风(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患者越来越多,针对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成了我反复思考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反复研究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编写的《中医内科学》和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李振华国医大师编写的《常见病辨证治疗》以及河南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著名专家李建章教授编写的《脑血管病的治疗进展》等大量资料,拜读了《中医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新中医》,《河南中医》,《陕西中医》,《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等有关中风病的治疗经验和报道,总结出了一套以补阳还五汤和镇肝熄风汤为基础加虫类药等治疗中风(中经络)和采用四管法治疗中脏腑(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案。在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面,我首创了“四管(鼻胃管、静脉管、直肠滴入管、氧气管)同施,开窍通腑并进,配合涤痰熄风,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等方法治疗出血性中风”获得了重大进展。

1993年7月,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邀请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疑难病特色疗法研讨会”,我撰写的论文《采用四管法治疗出血性中风115例》被选为大会交流论文,得到了参会者的一致好评;此项中医技术还于1993年8月入选有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学者联合编辑出版的《当代中医绝技荟萃》一书;该论文还被洛阳市科委、市人事局、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1992年度—1993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该论文还分别在《中医杂志》199 5年增刊和《美国中华医药杂志》1999年第5卷第5期上发表。
起沉疴,中西结合
在每年的冬春季节,气候变化无常,咋寒咋暖,是流感病毒肆意猖獗流行的时候,也正是住院部最忙,床位最紧张的时候,呼吸系统疾病如肺部感染,慢阻肺,肺心病合并心衰患者住院人数大幅度增加。该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冬温,春温,咳嗽,哮证和喘证等范畴,随着此类疾病的不断增加和床位的紧张情况,怎样才能提高疗效,怎样才能加快病床周转,成了我的一块心病。于是,我反复重温了《伤寒杂病论》 、《温病学》 、《实用中医内科学》和高等院校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的《西医内科学》教材等,总结出了一套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经验和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于是我就率先使用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治疗以武某为代表的肺心病合并心衰的患者群中获得了重大突破,使部分被外院判为死刑的患者,反而在我院能起死回生,明显提高了治愈率和病床周转率。我所撰写的论文《中药为主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63例》在《中国中医急症》1993年第2卷第4期发表;该论文也被洛阳市科委、市人事局、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1992年度—1993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参附注射液合中药汤剂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57例》在《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第2卷第1期发表,并荣获编辑部优秀论文一等奖。
善钻研,精益求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白酒的摄入量不断增加,糖尿病也成了中老年人的高发病和多发病,其中罹患糖尿病性腹泻找我治疗的患者大有人在,此类病人的病因病机大多属于脾虚湿盛和脾肾阳虚,其中湿热内蕴者也占一定比例;根据临床表现的特征,依据“脾主运化水湿,脾阳主升,脾为后天之本和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生理特点,采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方药治疗糖尿病性腹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所撰写的论文《自拟降糖止泻方治疗老年糖尿病性腹泻的临床观察》,2001年9月在《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第13卷第10期上发表,同年12月在香港举办的“香港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上,荣获“国际医学交流优秀成果金杯奖”。
在我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和研究的10多年里,自己能够熟练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和“辩证施治”原则与《西医内科学》辨病施治的方法巧妙的结合起来,在内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治疗脑梗、脑出血后遗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糖尿病性腹泻及其并发症、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急慢性肺炎、肺气肿,肺心病合并心衰,精神抑郁,焦虑失眠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我既推崇古方、经方,又能吸取历代名医名方,结合现代医学实践,融会贯通,总结出了一系列治疗疑难杂症的特效方法。例如:(1)、所研制的中风系列方药,治疗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效果显著。(2)、研制的益心宁系列方药治疗冠心病,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病毒性心肌炎等效果甚佳。(3)研制的消溃灵系列方药治疗消化道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结肠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卓著。(4)研制的疏肝健脾,解毒祛湿,消痞除满的方药治疗各种肝炎,胆囊炎效果确切。(5)、采用益气温阳、活血祛瘀、降气祛痰、利水消肿的方法治疗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屡用屡验。曾多次参加省内和国家级大型学术活动,在省以上学术会议和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由于工作勤奋,成绩突出,连续多年被医院评为医院和卫生系统的“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记功”奖励;1990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记大功”奖励;1991年5月被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团县委、广电局四部门评为宜阳县十大“优秀青年”;1995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科技人员”。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以后的继续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于1996年顺利晋升为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同年9月被组织上调任宜阳县人民医院副书记。



此文作于202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