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铁
——驰骋在时光长河里的钢铁诗篇
池国芳
站在月台上,望着银白色流线型列车如离弦之箭般驶向远方,耳畔呼啸的风声仿佛在低语一个关于速度与梦想的传奇。从蒸汽机车的轰鸣到复兴号的静默疾驰,高铁的轨迹不仅镌刻着科技的飞跃,更书写着一个民族从追赶到领跑的壮阔史诗。
从零到一:钢铁长龙的觉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是中国高铁自主创新“领跑者”贾利民的信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国外高铁已风驰电掣时,中国尚在绿皮火车的颠簸中摸索。贾利民带领团队突破冻土监控、智能化系统等难题,为青藏铁路铺就“天路”;2008年,他参与制定《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推动CRH380系列动车组横空出世,让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迈向“自主超越”。一代代科研人如贾利民般,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魄力,将“不可能”化为“中国速度”的基石。
织网成诗:神州大地的血脉奔腾。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古老箴言在高铁时代被赋予全新内涵。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2万公里,高铁达4.8万公里,“八纵八横”主通道建成80%。长三角的沪苏湖高铁串联起G60科创走廊,海南三亚至乐东的旅游专列激活“银发经济”,中老铁路让老挝芒果12小时抵昆明,农户收入激增四倍。铁轨所至,城市群崛起为经济圈,偏远乡村蜕变为文旅热土,高铁如同一支灵动的笔,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勾勒出共同富裕的脉络。
速度与温度:流动中国的幸福密码。高铁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疾驰,更是人文关怀的载体。电子客票、静音车厢、智能选铺,让归途成为享受;81对公益性“慢火车”穿梭于深山,票价低廉却满载温情。春运期间,单日发送旅客2144.8万人次的纪录背后,是“一日一图”的运力调配与铁路人的坚守。车厢内,东北的冰雪与江南的烟雨相遇,普洱茶艺与老挝咖啡交融,高铁成了文化共生的移动展厅,让“各美其美”升华为“美美与共”。
向未来:星辰大海的征途。CR450动车组样车下线,时速400公里的技术指标全球领先;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研发启动,未来或实现“近地飞行”。中欧班列贯通亚欧大陆,雅万高铁闪耀东南亚,“一带一路”上,中国高铁正以“硬联通”架起“心桥梁”。站在月台上,眺望延伸至天际的轨道,仿佛看见未来的中国:18万公里铁路网串联起智慧城市与绿色乡村,超级高铁穿行于地下隧道与跨海大桥,速度与可持续并重,科技与人文共生。
高铁,是钢铁铸就的诗行,是时代奔腾的脉搏。它承载着贾利民们“让中国高铁畅通世界”的初心,见证着“流动中国”的活力,更预示着人类文明向更高维度的跃迁。当复兴号的灯光划破夜色,我们听见的不仅是车轮与轨道的交响,更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铿锵誓言:以路为笔,以梦为马,在浩瀚时空里续写永不减速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