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诗人——叶绍翁
作者:兰云
叶绍翁(1194~1269年)字嗣宗,号靖逸。是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他原姓李,因父亲受牵,改姓为叶,并迁往福建浦城。先期是布衣诗人,因朝中有人推荐,修史一段,无官无职,写了一手好诗,被朝廷录用。
南宋时期,诗坛上星光璀璨,其中叶绍翁虽为布衣诗人,却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他的一生大多处于社会的中下层,这种布衣身份让他对民间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他的诗作题材广泛,从自然景色到民间生活百态,都在他的笔下生动呈现。
叶绍翁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当属《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妙趣横生。诗人去拜访友人,轻敲柴门却久久无人应答。或许主人是怜惜那被木屐踩踏的青苔吧。诗人的笔触细腻地描绘出了园中的寂静,那布满苍苔的地面暗示着此地少有人来,园主人的清幽生活也可见一斑。然而,就在这紧闭的园门之内,春色却无法被禁锢。一枝红杏伸出墙外,仿佛是春天派出的使者,向外界宣告着园中的生机与美好。这“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画面充满了动态感,那红杏的艳丽色彩在一片寂静中显得格外耀眼。从艺术手法上看,此诗先抑后扬,前两句制造出一种压抑、略带遗憾的氛围,而后两句则突然转折,带来惊喜和豁然开朗之感。从深层意义上讲,这枝出墙的红杏也象征着生命力的顽强,无论是怎样的封闭空间,生命与美好总会找到展现自己的途径。
他的另一首诗《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也同样精彩。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夜图,梧桐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这寒声仿佛是秋天的使者,将寒冷的气息传递开来。江上吹来的秋风,触动了诗人作为游子的思乡之情。在这样的秋夜中,诗人孤独而惆怅。但后两句却又别出心裁地将视角转到了儿童挑促织的场景上。夜深了,篱笆下还有一盏灯亮着,那是儿童们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这一画面与前两句的孤独和寒冷形成鲜明对比,儿童的天真无邪与诗人的羁旅愁思相互映衬,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之苦。
叶绍翁还有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佳作。比如“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他用平实的语言描绘出乡村农事的忙碌与田园风光。田地因为水患而需要重新插秧,家中因为养蚕而门户紧闭。而在这忙碌之中,又有着田园的宁静。黄犊在宽阔的莎草地上归来,绿桑采尽后竹梯闲置一旁。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熟悉在这些诗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叶绍翁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堆砌,却能精准地传达出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无论是园中红杏、秋夜促织还是田园农事,这些平凡的事物经他的笔触都变得富有诗意和哲理。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有着南宋诗歌的婉约之美,又不失自己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深度。
在南宋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叶绍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凭借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执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遗产。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自然之美与人性之美在诗歌中的交融。无论是从文学艺术价值还是从历史文化意义的角度来看,叶绍翁的作品都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研究。
2025年4月11日
【作者简介】
兰云,笔名绿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生于1953年3月,福建省福安市人。坐视夕阳,因酷爱传统国粹唐诗宋词,故拾韵度墨,笔笺烟云,描写岁月,春秋留痕,低吟人生百味,阔唱生活情调,善于挥诗雨(指诗词类),画兰虹(指散文类)。创作古诗词仟余首,有五言,七言诗律,各种词牌词赋,缤纷多彩,华丽多姿,篇篇诗文,谨列于《黄河诗社》,《长江诗社》,《上海滩诗叶》,《当代文艺》,《秋园诗社》.《福安文艺》等等各大媒体及网络平台,时常荡漾在五湖四海读者面前。喜欢擂台上探小峰,曾参加过全国笫五届”华夏杯”词诗大赛,并获得一等奖,部份作品被《上海滩诗叶》刊物收录,并成功编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深受广大诗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