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江畔的守望者
——追忆夏华同志
O申时恒
牛栏江的水波悠悠荡荡,千百年来不知疲倦地流淌着。粼粼波光中,倒映着乌蒙山的朝晖夕阴,也藏着昭通城的烟火岁月。谁能想到,2025年4月19日的晌午,这片宁静的江面竟被一声呼救划破,从此定格成一个令人痛心又肃然起敬的永恒瞬间。
夏华往人群里一站,就是稳稳当当的一座小山包。他个头不高,却有着宽厚的方肩膀,叫人见了就觉得心里踏实。长方脸配着方下巴,常年留着寸把长的平头,面色红润得透着股蓬勃的精气神。那双眼睛总是亮亮的,仿佛藏着星星,说话时声音洪亮,在楼道那头都能听得真真切切。
夏华1976年出生,昭通市人。1996年入伍到14集团军31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在部队服役期间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士兵并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1999年退伍后,夏华安置到昭通卫生学校,在保卫科扎下了根。2004年,朱昌海老科长退休,他便接过了保卫科长的重任。那些年的校园夜晚,总能看见他带着同事们打着手电筒,在教学楼、宿舍区来回巡逻。即便到了夜里十一二点,整座校园都沉入梦乡,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只要碰上学生打架、同学生病,或是发现有人翻墙外出,夏华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有时一忙,就忙到凌晨三四点,甚至通宵达旦,晨光熹微时又拖着疲惫的身子继续投入工作中。人们赞扬他是"国防身体″,他说他是野战军中的侦察兵。
面对那些调皮捣蛋、违反校规的学生,他眼神严厉,目光如炬,学生们见了难免有些害怕。可等毕业后再回想起来,大家心里满是敬重。他做事细致入微,每次要给学生处分,都会把违纪情况梳理得清清楚楚,再用钢笔工工整整地誊写成楷书,一笔一划,透着军人特有的严谨。同事们都夸他字写得漂亮,他却笑着摆摆手:"不敢当,不敢当,我就是个老粗。"
在部队他先后当过侦察兵和卫生兵,三年的军营磨砺,夏华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他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一到周末和假期,就爱约上亲朋好友去钓鱼、野外烧烤。烧烤时,他总是闲不住,一会儿添柴生火,一会儿串肉翻面,忙前忙后,非要把大家都照顾得妥妥帖帖才安心。他好客得很,但凡有人到家里做客,家里有啥好东西都一股脑端上桌。他自己最爱大口吃肉、痛快喝酒,兴致来了还要和人划拳。看着客人吃得尽兴、喝得畅快,他脸上的笑容比谁都灿烂。要是你跟他客气推诿,他立马就会板起脸来。
每到过年,他都值班。保卫科值班室就成了团聚欢乐的小天地。夏华总要精心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二十斤装的散酒往桌上一摆,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猜拳行令,热闹非凡。他酒量好,端起酒杯大声吆喝:"来来来!我先干为敬,大家都别客气,痛痛快快喝起来!"酒过三巡,常常是众人东倒西歪,可值班室里的欢声笑语,能飘到好远好远。
这些年,我上完课就匆匆回家,和夏华碰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偶尔遇上,也就是点头打个招呼。2022年秋天,听说他孩子高考,聊起来时,他满脸都是藏不住的骄傲,说孩子考上了北京体育大学。他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还是云南省少年组游泳冠军。平日里,他对女儿疼爱有加,每天雷打不动接送上下学。孩子放学后,他就接到保卫科写作业。只要一有空,就带着女儿打球、游泳、烧烤。在昭通读书的日子里,父女俩几乎形影不离。 谁能想到,就在这个平常的周六,他和往常一样去野外烧烤,却突然听到了落水的呼救声。看着湍急的牛栏江水裹挟着寒意奔涌而下,任谁都会心生畏惧。可夏华毫不犹豫,扑通一声就跳进了水里。一次,两次,他拼尽全身力气,将两个人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当他第三次奋力游向激流中的身影时,49岁的身躯,即便曾经那样强壮,也抵不过江水的无情,最终被汹涌的浪涛吞没。他就像一颗流星,在夜空中划出最耀眼的光芒,然后永远地留在了牛栏江畔。
听闻噩耗的那一刻,我呆立当场,大脑一片空白。过了许久,才颤抖着写下一幅挽联:"昭通居金沙江上游,夜月楼台,乌蒙同哭忠勇人。夏君是滇东北人杰,半生风雨,家国至诚报恩子。"夜深了,月光静静地洒在窗前,我辗转难眠。那些与夏华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看似平凡的过往,此刻却像电影般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担当,什么是信仰,在牛栏江畔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那光芒,必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夏华,不愧是一名优秀的退役军人,一名出色的校园安保工作者!
作者申时恒2025年4月21日凌晨于昭通
编者艾宗升于4月21日上午接稿后中午在凯里至昆明的高铁上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