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伴我军旅人生
——在社区“老党员讲革命故事”主旨演讲
图文/鲁新建
德国著名文学作家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真正的好书是作者用心去写的,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灵魂都融入其中。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灵魂对话;通过读书,我们对生存的这个世界的认识又增加了更多的感怀与认知。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谈读书体会,分享《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红色经典纪实文学作品,从中来感受其中阅读的魅力与奥妙。
一、人物生平与创作背景: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书作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年,他出身美国一个贫困家庭,当过农民,工人,印刷学徒,和新闻记者。他23岁时到过上海,曾任欧美报社驻华记者。斯诺见过宋庆龄和鲁迅先生,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他说,“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1936年,他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问题,冒险进入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甘宁苏区进行采访。他也是第一个西方记者采访苏区,历时四个月,他采访了众多在苏区工作、生活、战斗的人,收集到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关于红军的第一手资料。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英国一家公司首次出版,引起轰动。后由上海一群抗日救亡人士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出版中译版,起名《西行漫记》做为掩护。斯诺当时应邀在序言中写到:“谨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祝最后胜利”。
由此可见,这本书成为鼓舞成千上万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红色号角;成为世界了解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红色经典。
斯诺是闻名世界的作家,新闻记者,更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解放后他曾三次来到中国,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会见。1972年2月斯诺在瑞士去世,弥留之际,他曾留言说:“我热爱中国”。斯诺所在的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曾是他创作和教学过的地方,他去世后,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北大的末名湖畔,做为对斯诺这位红色作家的深切缅怀怀和纪念。

二、作品内容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红星照耀中国》立足红色中国人文精神的传播,在全书十一个篇幅中,“红色”的旋律和印记随处可见。处处显露出作者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执着于情怀。
首先斯诺在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章节里,真实地阐明了他采访苏区时的初衷与想法。他指出:我在中国的七年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问题。
他说:相当一个时期以来,竟没有一个非共产党观察家能够有把握地,准确的,或是用调查过的事实解答这些问题。这似乎是荒唐可笑的!当时有人劝阻他,前去苏区要冒很大的风险,他说,在这些年的国共内战中,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此牺牲了生命。为了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斯诺定下决心,他要了解真实的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
斯诺通过长时间的实地观察采访,和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人物的长篇谈话,“用清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与目的”;与那些无名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对话,了解他们那种不可征服的精神,那种力量,欲望和热情。所以他要以真实的红军故事,要以真实的中国红色革命的精神与智慧,讲给中国人,讲给世界,传播中国革命的文化精髓,讲述中国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斯诺在1938年中译本作者序中说道:从严格的字面意义上讲,这本书的一大部分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
斯诺进入苏区四个月,既有中共最高领袖,还有军中名将,也有普通士兵和老百姓。在与许多人的接触交谈过程中,斯诺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斯诺用忠实的镜头语言,全方位记录了陕北边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向世人展示了全新的中国共产党人形象。

斯诺笔下描写领袖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象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廋,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视乎是个人魅力与领袖自信的产物”。
斯诺在描述毛泽东时写到: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削瘦,个子高出一般人的中国人,双眼炯炯有神,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
斯诺对少年红军“红小鬼”的描述,更为形象生动:“他们穿着大几号的制服,戴着红军八角帽,帽舌很长,上面有一颗模糊的红星。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眼睛。有一位“红小鬼”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斯诺对“红小鬼”有了新的认识:他说:在苏区,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先队员,是革命者,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长征,是斯诺笔下的描述的重头戏,他在书中有问必答,气势磅礴,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阅读。斯诺通过对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的长时间对话,搜集了关于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斯诺写到:红军长征,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顽强勇敢,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希望,目标、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呢!红军经历过封锁,缺盐,饥饿,疾病,瘟疫,穿过中国的十二个省,冲破千千万万国民党的阻拦,终于胜利出现在西北的一个强大的新根据地上。
斯诺在提出这些问题后,又做了明确回答:红军的胜利行军,到达,这首先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由于苏维埃人民伟大的才能,勇士,决心及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斯诺用毛泽东的谈话,用红军领袖的话来作答:红军的胜利来自革命的决心和热情!

全书50余幅黑白照片的呈现,与文字相互印证,是本书一大亮点,又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当年斯诺携带两架照相机,20个胶卷千里奔赴苏区,苏维埃政府发给他军服,给了他充分的活动空间和采访自由。斯诺凭借过硬的记者素质和熟练的摄影技术,用镜头真实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等红色将士和普通百姓的个人形象和精彩的历史瞬间。
有一次,斯诺携带相机,看到在外散步的毛主席,他忽然有了创作灵感,但他觉得主席戴上红军帽子更好看。于是,他灵机一动,将自己的军帽让主席戴上,于是,就留下了这幅毛主席头戴八角帽的光辉形象和感人镜头。八十年来,这幅照片做为红色经典,一直受到中外读者的敬仰和喜爱。
斯诺用饱含深情的图文笔触,用他热情洋溢的感怀,真实艺术地感染力,把全书十一个章节,用红色血脉相串连,引人入胜,把红色经典故事精彩演绎,层层递进,不断推向高潮。
斯诺在“自序”中,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这本书出版后风行各国,吸引大批有志青年纷纷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他说,因为书中的故事是“中国革命青年们用热血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红军战士,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生动地活着”。

三、我的阅读,学以致用
我是长安藉八零年兵,四十五年前,我有幸成为西北边陲坦克十二师的一名通信战士。我用自己采写新闻报道自学成才的实践经历说明:部队军营不仅是锤炼理想信念和意志的革命大熔熡,又是学习文化,增长知识才干的大学校。
军旅人生使我坚信:知识就是人类进步的台阶,书本是知识积累财富的结晶,阅读则是开启人类聪明智慧的大门。
我当兵刚到部队时,虽然高中毕业,但实际文化水平不高,读书认字难度大。我在听说大开本的全国《新华词典》发行后,我在全团第一个从北京邮购书本到连队,每天不厌其烦,咬文嚼字,勤奋自学,提升自己认字水平,为阅读书刊报纸扫清文笔障碍,受益匪浅。
我踊跃报名参加甘肃省全国高等自学考试,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九门功课学习考试,取得全部合格的好成绩,有幸成为兰州大学新闻系的高材生。

1983年,我在师部报训队担任通信报话教员期间,参与全国开展的“我爱读书”活动。我们通信营的官兵为支援街办开办图书室活动,专程赶到酒泉尚武街道办事处赠送图书,倾听街办的梁大妈讲述西路军革命故事。当时,我留下的送书镜头图片资料,至今还存放展出在坦克十二师的军史馆内。图片中心那时的我,风华正茂,手捧红色书籍,用自己鈡爱读书的炽热情怀,见证着“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高光幸福时刻。
1984年,我从偏僻的文殊山沟连队,有幸来到地处酒泉市的师部新闻办工作,在师政治部宣传科的图书阅览室里,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西行漫记》,如获至宝。我忽然发现,渴盼已久的内心,如同大漠戈壁发现生命绿洲一样欣喜若狂,爱不释手。
当时,我从基层连队走上师级新闻工作岗位,身为战士报道员,新闻工作者,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我对如何开展刚刚起步的新闻创作,正处于犹豫彷徨的关口,一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这本书的忽然出现,让我仿佛在茫茫夜空搜寻到那颗最亮的星;它如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斯诺身上所表现出的卓越品质,如同磁石般地吸引着我;他让我看到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担当;他让我感受到了一名外国友人,对中国革命事业和共产党人饱含的肝胆相照和炽热情感。我通过反复阅读体味,逐渐悟出了书中的真谛和价值。这本《红星照耀中国》促使我暗下决心,要向斯诺学习,牢记初心,克服困难,抛弃杂念,一心扑在工作上。我要通过本书的阅读,学以致用,把从书本上获取的理想和信念,转化为投身新闻采写的实际行动。

我深入师部直属连队采写刊登在《人民军队报》上的“电子琴奏鸣曲”“贤内助的故事”等通讯报道稿件,受到基层干部战士欢迎,大家为此称赞叫好。我以沉㓎方式,下到师属46团,深入基层采访半个多月,撰写成的“自学成才标兵—卫生员周同”长篇通讯稿件,刊登在《人民军队报》《解放军日报》《光明日报》等二十多家军内外报刊电台上,周同因此被兰州军区树为自学成才标兵。这篇通讯报道在军内外影响广泛,见证了榜样的力量深入人心。
如今,我与采访报道过的许多报刊战友主人公,依然视如初见,象当年的并肩携手采写交谈一样,力透纸背,感情深厚。多次战友聚会,我们回首往事,感谢新闻时光,一起走过的战斗岁月和军旅人生。说到底,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读书使我拥有了非凡的红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45年后的今天,《西行漫记》重新以《红星照耀中国》无数次再版发行,畅销八十年。这本纪实文学作品魅力无穷,历久不衰,脍炙人口。我要感谢《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红色经典,它象一颗闪亮的红星,让我们不忘军人本色,牢记初心使命。我们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再次走近,阅读这本史诗般的红色巨著,其中的划时代意义高尚而深远;其中的人文历史价值依然弥足珍贵。
讲好中国故事,让红军精神广为传颂,世代传承,是我们今天阅读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如今,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屋子里,享受充满阳光美好生活的时候,这本书把我们带回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血与火考验的激情岁月。他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胸襟气度;体味到老一辈革命家创建新中国的艰难与辉煌;领略到历史发展的深沉与凝重。
让我们用阅读来追寻这段真实的记忆,用缅怀分享前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以此传承中华文明,赓续红色血脉,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2025年4月21日于西安市长安区
作者简介:鲁新建,60年出生,陕西省长安区人,兰州大学新闻系自学大专学历,80年入伍在西北装甲兵从戎十三年,历任部队师、团新闻报道员、干事,军地双拥办专干等职,获得新闻工作优秀成绩三等功二次。转业后相继在宝鸡图片社,宝鸡摄影学校,西安陕西正爱救助服务中心从事秘书文字材料撰写和摄影作品拍摄工作。业余爱好创作诗歌,散文,评论,摄影等文学作品至今,在军队地方报刊及网络媒体刊登发表作品百余篇,其中有十余篇参选荣获比赛奖并收编于文学作品专辑。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