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孟领
那是2024年7月28日,我到邢台好南关密市巷,拜访89岁的苏集甫老先生了解靛市街的前世今生,就在他大门口对过密市巷19号院(原靛市街染坊)东墙根,发现了三块元宝石。随后,我通知邢台市古城保护与管理中心 用车拉走收藏了起来,并为我颁发了荣誉证书。我高兴,为保护邢台古城又做了件实在事儿。
正在拆迁改造"好南关"的垃圾堆了很多,大夏天,雨水冲过的垃圾堆下,紧靠东屋的墙根处,放着三块大石头。苏先生说,这是染坊的碾压棉布的工具,根据它的形状,起名叫元宝石。我下到垃圾堆底部,捡起围在元宝石旁的大块砖瓦,一看元宝石完整无损。于是,跑到古城保管中心报告给领导,第二天便叫来吊车和汽车,运到花市街原来"当铺"的后院,收藏了起来。
元宝石,碾压布匹的石头工具,它又称踹布石、踩布石等,是古代染坊用于碾压整理布匹成品的特有工具,有上爿和下爿两部分组成。小者五、六百斤,重者千余斤。这元宝石,厚约30公分,高约60公分,长约100公分。下爿为一长方形垫石,中心纵向呈现凹状,与上爿元宝形石底部横向的圆弧相吻。苏先生比手划脚地说:"碾布作业的情景是:下置磨光石板为承,取五色布卷木轴上,上压大石如凹字形者,一人足踏其两端,往来施转运之,上下交换碾压,就会使布质紧薄且有光。"
苏先生告诉我们,"靛市街这个染坊,操作元宝石的是一单身汉,抗日战争时在这里熟练掌握碾压工作。前两年看见他在五里铺村住着呢。"使用元宝石碾布,可使染过的织物"缕紧不松泛",再者用石头碾压作业,时间长了"石不发烧",不会由于摩擦产生静电发热而损坏织物。据说每一年的9月9日,还是古时染坊祭祀"染布缸神"的纪念日呢。
邢台市古时的织染业十分繁荣。民国时期的邢台县志记载,“所织汴绸销售甚广,沮洳之地宜蓝宜麻,蓝有大小,统称曰靛。数年来因多用外国染料,古代靛者几乎绝迹……”邢台南关靛市街,是专门售卖染料的市场,门市主要经营染料铺子和加工漂染作坊。
根据调查,封建社会衣着用色分等级制约,染制土布需大量的染料,于是便有了染坊。开染坊是一项投资较小但利润丰厚的生意。那时,手工操作的染坊中,挑水工,扁担不离肩,挑进清水,挑出污水;染布工,双手不离缸,化学染料把皮肤腐蚀,手指变形是常有的事;而接布送布的人,每天走村串巷,接来送往,风雨无阻,辛苦至极。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化学染料进口,传统染料失去销路。邢台的南关染坊逐渐衰落,并随岁月变迁而消亡,但其街道名称沿用至今。透过靛市街现存的长度看,从前,南关的染坊规模较大。可以想见,当时靛市生意之盛况,所承载的织染文化依然影响着后人,实为邢台历史的一部分。
说靛染,就不能不说纺织。邢台纺织可谓邢台,不,应是全国闻名遐迩的一大传统产业项目。
邢台纺织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少在仰韶文化时期,便出现这项产业。我们所知道的陶纺轮,是古代纺织工具。邢台商代遗址、西周遗址或春秋战国时期平民墓葬中出土的陶石纺轮,足以证明邢台丝织业,是全国发达纺织地区的一大产业。
西汉时期,巨鹿陈宝光的妻子,发明革新了提花织布机,即可织造散花绫。历史记载,她60天可以制成一匹花绫,而且“精美异常”,“匹值万钱”,并受到了汉昭帝的青睐。陈宝光的妻子,带头推广蒲桃锦和散花陵技术,大大提高了中国纺织技术和生产力水平。邢台提花织机,至少比欧洲早了1500年,堪称世界魁首。可见邢台纺织技术之发达,邢台无愧为“锦绣襄国”。
邢台纺织业,高光时刻是隋唐。唐诗歌颂邢州一带为“青春满桑柘,旦夕鸣机杼”。当时,邢台遍野桑麻,丝绢和丝布都是邢州出产的皇家贡品。
无论隋唐之前,还是其后的南北朝、五代时期、宋金时期,邢州纺织业不断发展。正如历史记载,桑麻万户,鸡犬之声相传,有小康之称。元朝初期,邢州大治,官方专门在邢州设立织造局,有500户织匠从事纺织。明朝,邢台纺织业来了大转折——丝织麻纺向棉花转变,出现桑田和木棉并行开发的新局面。清代,邢台已为重要产棉区,是河北棉花产量最大的城市。近年,邢台的棉纺厂、印染厂等,也曾辉煌一时。
眼下,邢台地区的手工织绵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土布床单、土布被罩、土布睡衣、拖鞋、车饰、沙发靠垫等九大类上百个品种,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兼顾到人们个性化的需求。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清脆织布声,回荡邢大地。咯噔复咯噔,碾压布不停。赤橙黄蓝紫,绚烂亮靛市。巧手织布心,劳作显英姿。
邢州织染,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淳朴典雅、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仿若一片片洁白的雪花飘然流逝,令人顿生坐看云起时的感觉。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
联系电话:15369933750(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