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西安行吟五首(二)
灵感
像一位美丽的姑娘
挠我的心,撩我的青春
悟不透你的水雾迷蒙
诗没生出,把自己灌得一场大醉
不知诗的房间在哪里
老了,你再次向我走近
梦的缤纷里,像一张渔网
打捞天地,搜罗山水
真正的诗,踩着滑板溜了
失重的灵感,似老年斑,慢慢变黑
我的眼镜坏了
看六朝古都,累断眼镜腿
眼睛在长安的额头上萦漾一片浅黑
我走几条街,找不到眼镜店
路北有一家,跑过去,它藏在铁锁里
我理解,长安什么都长安
龙脉之地,抽血一样抽走眼的疾病
长安人看龙、看凤、看唐诗
眼前皆是伟岸的长句
何曾想,我这个外地人
眼中埋一枚黑暗的冬至
龙首原
惠心开车,去找饭馆
绕来绕去,撞上龙首原
此处,垫高了几尺黄土
时光在远方,垒起秦朝的江山
传说一条龙从秦岭跃出
到渭河喝水,拱出这十五公里长的高岭
于是,秦始皇装成龙的样子,由此上路
以吞纳四海的胃口,写下野心该写的句子
这个开头,堪比鸦片,只要吸上第一口
甜甜的昏昏的瘾,几千年不能横渡
龙首原修复我的视角
目光铺开历史这张血肉的乐谱
高高的龙首,写下无数古老的荡漾
它的怀抱,孵化了阿房宫
孕育了未央宫,生出了大明宫
一个姓刘的人,站在龙廷吹口气
十万江山改姓为“汉”,熄灭了原来的节奏
龙首原,因一个“龙”字
成为一个个朝代,在此立国最炫目的理由
当时间,以改变的语法,给它画上终点
龙首原,住的是与皇帝平起平坐的百姓
今日,我踩着古皇宫的额头
找家饭馆,饱餐一顿羊肉泡馍
回味汉唐,灭亡的时速
这夜,我想德令哈了
向西,我到了长安
其实,远在甘肃、青海的外面
感觉距德令哈近了几步
梦里,它向我露出满月的脸庞
这一夜,难以抵制对它的思念
柏树山的四月,松柏扬起春风的手势
柔情似水的胳膊,搂住飘着白云的蓝天
巴音河灵动的波水,凉凉地飘向我
浸进灵感,翻寻生活,诗
像青麦拔节,咯噔咯噔作响
这夜,我想起海子的姐姐
她是怎样的漂亮?诗人想她,血流的急速
八千里外能听见火辣辣的激荡
我想责备贵如和泽群两位老哥
当初为何没把姐姐推荐给我
没有什么奢望,只求解读诗人苦恋的疯狂
这夜,诗性骑着想像的风力扑向德令哈
想看看,那轮没磨损的月亮
那一排排会吟诗的白杨
想看看,四面八方飞去的诗歌
能否找到住宿的房间
张灵甫的墓碑
秦岭之下,一块墓碑,像鹰叼来的一粒石子
四月的阳光没哭,且走得很慢
在大东村的怀抱里,张灵甫的墓
渗出日子的冷,石头的暗
只有一缕风,吹着忘记的昨天
算是悼念,也是长叹
为血为权,和土地上你争我夺的地盘
他天天追赶死亡,投身死亡
八年抗战,九次负伤
体内砸进几个“身经百战”
把一条腿,铆进驱逐日寇的战场
如果,生命在内战之前一刀切断
他会有双倍的光荣与尊严
可惜,他参与那场黑暗与光明的决斗
英雄这个词,未能在墓前分娩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作协会员。
主编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