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中学书记闫红权校校长李浩在发行仪式上就坐
《先河》编委杨武艺在《先河》刊印发行仪式上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校友,各位师长亲属,尊敬的李校长、严书记,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先河》一书的发行仪式!我谨代表《先河》编委会对大家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先河》云中来,滋水润良缘。故乡种玉地,沃土育英才。
《先河》一书从谋划酝酿,到组稿编纂,再到排版印刷,历经六个寒来暑往的艰难磨砺,今天就要和大家见面了。在这六年的岁月里,数不清的校友、老师和同学都对这套书的编纂出版寄予厚望,遥远的问候与鼓励时常伴随着我们汗水,身边的支持与帮助为我们的疲惫带来甘霖。《先河》一书是编委会编的,更凝聚了各届校友和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所以,《先河》的成书,是大家的功劳,在此,对支持我们编纂工作的各界人士和校友、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我们母校城关中学,自建校到今天已经八十八年了。从抗日烽火中一路走来,经历了数次波澜壮阔的历史洗刷,始终不忘使命,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了数以万计知识型人才,要把这样一段跨时代、跨意识形态的历史编进书里,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以我们的能力,只能将母校成立到今天的相关线索呈现给大家,难免会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辉煌的史实与人物故事,有待更多校友踩着我们的肩膀去高山寻玉,到沙海拾贝,将母校的风采进一步本呈现。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这些了。
借此机会,我大致向大家介绍一下《先河》这本书的成书过程。在座的好多人还清楚的记得,二0一七年十二月《同窗雅集》一书的发行的盛况。可以说,没有当年的《同窗雅集》,就没有今天的《先河》。
《同窗雅集》是我校七五级校友,在张天正同学的组织下,收集了同年级校友的诗文书画作品,汇编成的一本书。这本书印刷发行之后,反省很不错,编委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便想搞一个《雅集二》。二0一九年七月,在张天正同学的组织带领下,《雅集二》进入操作程序。编委不满足于只在同年级征稿,便将《雅集二》的征稿范围扩大至各界校友。由于各界校友的踊跃参与,加之热心校友献计献策,《雅集二》由只收录校友诗文书画作品的雅集,又增加了一项内容,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了校史部分。单纯搞个雅集,将组来的各种稿件校对排版交付印刷,不用费多大劲就能完成,加进校史部分,就等于给编委会的每个人肩上,都压了一个几乎担不起来的担子。艰难地编纂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关于《先河》编辑情况,主编韩鹏飞会给大家详细介绍。在这里,我只讲几个协助韩鹏飞同学编辑过程中的小故事。
搞校史是一件严谨的事。编委会很认真。张天正和韩鹏飞在这一点上特别认真。蓝田县、西安市、陕西省三级档案馆成了张天正和韩鹏飞同学的常去之地。为弄清成立学校的时间,理清了历届校长名录,他们成了这三级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常客。
学校成立于一九三七年,到现在历经21任校长。我和他们俩跑过好多地方。蓝田、西安、长安、咸阳、兴平、渭南等。八十八年来人事变迁,解放前后变化巨大,文革期间资料缺失。疫情期间的隔离限制,每件事都有说不尽的艰辛。二0二一年元日三日,张天正同学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使我们编委会失去了主心骨。所有的编辑重担落在了鹏飞同学一人身上。我也感到了身上担子沉甸甸的。
但韩鹏飞真是有心人。在查阅到当时的学校筹备组五人时,鹏飞激动的告诉我,我们一个一个、一遍一遍的跑。为获知这些信息,我不知道鹏飞打了几千个电话。找了多少朋友,我只知道他人也瘦了,身体也差了。但亦然那么高兴激动。
二0二二年夏天,那几天很热,我和鹏飞去师大附中寻找王克西校长的档案。结果档案中没有王校长的个人照片。校办的一个叫李明的老师给我们讲,王校长生前和我校一个名叫海景瑞的老师私人关系特别好,看通过海老师能联系上王校长的亲人不?海老师比较了解王校长的情况,海老师人也热情,但他母亲有病住院了。我们通过电话约好第二天到长安,从医院接他。我们又驱车按海老师的记忆到马场子找,到那儿后,看到到处却是施工围栏,海老师说这儿己面目全非了,问临居打听拆迁办,打听居委会,谁也说不清搬那儿去了。这次劳而无获之后,我们又根据县东场村韩鹏飞他一个门宗姑母提供的线索,说王校长有一个孙子在长安一中当校领导。于是我们又高兴的开车去长安一中。刚好那天人家学校有省教育厅的领导来校检查工作,不让进门,我俩一人拿一瓶水站在学校门口等,检查组的人感觉这俩人站在烈日下怪怪的,一问情况,人家感动我俩的精神,我俩感动人家的理解,从学校得王校长有个孙在市四中教学,我们又赶到四中,找到人一问,说他没有他爷爷的照片,说让我们问一下他姑,他姑在东羊市小学教学。我俩又赶到东羊市小学,防疫其间,门卫又不让我们进门。最后好说呆说,人家才说王瑜老师已经退休了。不过校方还好,给我们提供了联系电话。紧接着我们就找到了王瑜老师,终于找到了王克西校长的照片,我俩激动的无法形容。
还有第三任校长(蔺恩昌),鹏飞为找照片,根据信息托人找关系打听无果,和我从咸阳到兴平,找档案馆,找教育局,找兴平县宣传部,费尽周折。
无数次,鹏飞一丝不苟的专注打动我。为了核准何校长的生卒年月,我们开车到蓝田(厚)镇,那是一个夏天的正午时分,鹏飞和力丰找到他的家属,到墓地看墓碑。
正是这种精神,正是这份专注,我们才把《先河》负责任地呈送给大家。我们都是《先河》的一朵浪花,《先河》还有更多更动人的故事,我们精力能力所限没有得以呈现,希望我们的努力只是抛砖引玉,能够有更多愿意把母校历史发展和母校丰姿妆点丰满的学兄学姐学弟学妹们和我们一起努力,让《先河》波澜壮阔,激流澎湃!
谢谢!
《先河》编委主编,原陕西航天技师学院,西安航天工业学校党委书记韓鹏飞在《先河》刊印发行仪式上的发言稿
尊敬的李浩校长、闫宏权书记,亲爱的校友们:大家好!
首先,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前来出席《先河》的发行仪式,并与我们一同分享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先河》这部书能够迎来付梓,正是多年来众多校友和各界朋友们的鼎力支持和热情参与的结果。特别是在编辑成书之际,广大校友闻知母校经费困难后,便纷纷慷慨解囊捐资,保证了这部书的顺利印刷和出版。在此我要向每一位为《先河》的成书付出努力的校友们致以最真挚的敬意和感谢!
《先河》缘起于《同窗雅集》。好几年前,还是我们编委这些人,出过一本七五级校友的诗文书画集,取名《同窗雅集》,当时,反响很好,便想出第二集。于是关于“雅二”的定位,我们就费了一番心思。首先,想把这本书做得更具有文化价值,就要打破“雅一”只收取本年级同学诗文书画作品的限制,放宽至城关中学全体校友,不限年级,不限职务,不限人生成就大小,皆可投稿参与。其次,城关中学作为蓝田第一所初级中学和第一所完全中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二十任校长筚路蓝缕、负重前行,从母校走出的贤达志士车载斗量,为蓝田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校史校志,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展示校友风采的基础上填补这个空白,以作为学子对母校的回报。所以要编成的这样一部书不只是一个同窗雅集所能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编成一部能够真实反映母校风采的史志性文献。这样以来,再叫《同窗雅集》就不合适了。为此,我们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将它命名为《先河》。为什么说叫《先河》呢?因为蓝田县城关中学创办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是蓝田县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当时的校名为“蓝田县立初级中学”,不但开创了蓝田中学教育的先河,而且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又升格为蓝田县最早的、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并且隶属陕西省教育厅,其时学校更名为“陕西省蓝田中学”。《先河》这个书名,正好符合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先河一说,就是这样滋生孕育形成的。
根据上述原则,自2019春季起,我们先后通过多个微信公众平台和多个校友微信群发布征稿启事,还和一些老校友直接通过电话告知我们的征稿信息。还有许多不同届别的热心校友,积极主动地在他们年级群里为我们组织推荐文稿。我们对收到校友的文字稿件,分门别类,边收集、边整理、边归类、边录入。截止2024年8月底,一共收录了一百二十二位校友的作品,这些校友横跨三十一届,作品内容涉及书法、绘画、剪纸、摄影、面塑、小说、散文、诗词歌赋,累计文字六十多万字。
在校史资料的搜集方面,尤其是一些老校长的资料,由于时间久远,还有历史的原因,加上他们多数后来调离蓝田且有的已经去世 ,困难相当大。我们克服困难,通过各种渠道,先后走访了五十多位民国时期或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母校毕业的、仍健在的老校友以及母校毕业的其他校友,通过他们,我们了解掌握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在此基础上,编委会主任杨武艺又给我们提供极大的方便,不计成本,不计得失,义务自驾,拉着我们先后到蓝田县档案馆、西安市档案馆、咸阳市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和陕西师范大学、渭南师范学院档案馆、陕师大附中档案室、泾阳县档案馆、兴平市党史研究室等地,累计行程一千五百多公里,查阅相关档案,获取宝贵的资料;其间有的校友还通过高校的同学、高中的同学或亲戚朋友以及百度、公安户籍网等途径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即就是在疫情期间,我们的组稿工作也从未懈怠。几年来,在无分文报酬补助的情况下,我们费尽辛劳,终于基本能够还原他们的历史。
《先河》这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我们以经过核实整理的历史文献、档案和口碑资料为依据,以历届校友的回忆文章为支撑,力求尽可能的勾勒出母校的发展轮廓。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知名校友的确定问题。由于母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毕业校友的优秀者万万千。他们所从事的职业遍及“三百六十行”,所以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难度很大。鉴于此,我们只好以两版《蓝田县志》和县政协编篡的《天南地北蓝田人》以及母校的荣誉室的资料为依据,再加上一些校友的提名推荐进行集录。在最终录入的校友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担任过副厅(含师级)级以上职务的领导、有省市行业协会的负责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荣获省市级劳动模范、还有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学者、国家作协、美协、书协的会员,他们都以业绩和成就为母校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
下卷是校友们的诗文书画集,不但是校友们才情和艺术素养的展现,而且更是校友们情感联结的纽带和艺术交流的平台。尽管所收录的作品不一定能够全面反映城关中学历届校友们的才情,但是,起码可以从侧面折射出校友们不甘寂寞、奋发向上、努力拼搏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风貌。
全书在编篡过程中,编辑们按照分工,对入选的文稿,字斟句酌,润色加工;对珍贵的老旧照片,尽可能作到复旧如新;每次校对,都坚持忠实于原稿,依据原稿逐一核对校样。并经多次与各地校友微信沟通交流,终于形成了目前的这个文本。
在《先河》编撰出版过程中,我国著名民俗文化专家韩养民校友在百忙中亲为作序,陕西省著名篆刻家张安民先生匠心独运,以精湛的刀法为《先河》上下卷的封底治印,进一步提升了《先河》这部书的艺术价值。
这部书,是城关中学校友们心血的结晶,也是对母校情感的寄托。它是一把通往心灵和穿越时空的钥匙,带你了解母校的前世今生,走进流金岁月的自己,心灵就会在曾经熟悉的校园里徜徉。时常翻看,就会保持年轻的心态,还可与朋友一起追忆过去的经历和当年的故事,多了很多话题,减少了寂寞。
由于《先河》这部书是从《同窗雅集》衍生而来的,全书属于《先河》统领下的《同窗雅集》。我们不认为《同窗雅集》到了《先河》这里就会终结。因为《先河》这部书,内容上记录了蓝田县中学教育的起步与发展,形式上却是开创了先河。我们深信,在母校的历史上,一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条河必将奔腾不息,滚滚向前,以磅礴的气势,挥洒豪迈,不负先河万古流。
这次唯令我们感到遗憾和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受联系方式的局限,收集作品过程中也难免遗漏了可能还有许多校友的优秀作品,在此只好表示遗憾和歉意。
各位校友,是浓浓的校情,促使我们完成了《先河》这部书的编篡,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校友们谅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