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他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23年,本栏编者专程拜访过他,并把访问记收录到本栏编者著的非遗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一书。他就是李居发,曾任黄岛区民俗馆馆长,现已退休。退休前任区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近日,我在黄岛区政协编辑的《改革开放亲历记》一书中,见到他写的一篇文章《我与徐福传说》。经作者本人同意,现转发,以飨读者。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李居发对传统民间文学保护与创新的执着追求。】
我与徐福传说
李居发

李居发在讲授徐福传说
徐福求仙东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特别是在我国沿海地区流传很广,黄岛区的徐山就是其中之一。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徐福的方士,率领众徒,云游四方,来到徐山。只见徐山风光秀丽,怪石嶙峋,树木葱茏,药材遍地,一派仙境。徐福一行就在此安家炼丹、制药,普济众生,行善救人。后来,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为其寻找长生不老药,携带五谷百工,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从徐山一带起航,历经千险,最后到了韩国和日本。我从小就是听着这些传说故事长大的,这些传说也成为植根于我心底的一粒种子,使我最终走上了研究“徐福传说”的道路。
结 缘
徐山位于胶州湾西海岸,面积1平方千米,海拔87米,属于小珠山延伸入海的余脉。别看这座山不大,却是当地的一座历史名山。不仅是因为徐福在此修炼而名扬天下,还因为战国时代的齐长城从山上蜿蜒而过,齐国的“左关”关隘就坐落在这座山的山坳,它承载了黄岛区4000多年的文明历史。
我的家距离徐山十多里路。祖上虽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爷爷是一位私塾先生,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地方民俗,还讲很多的民间故事,徐福传说就是其中之一。我印象最深的是三神山的故事,说当年徐福寻仙的时候,在海上隐约可见一个海岛,有时露出海面,有时又突然消失,这座海岛可见高山流水,楼台亭阁,大街上车来人往,人们还穿着古时的长袍马褂,有时还能听到人喧马叫的声音。故事中的这一现象科学的解释应该就是海市蜃楼,爷爷称之为“海市”。当时听到这些传说我就感觉非常好奇,就经常远眺大海,虽然一直没能看到“海市”,但由此对“徐福传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也成为吸引我探究这段历史的动因。
在我读三年级时,就开始翻看一些家藏的古书。当时学的都是简化字,但在兴趣的驱使下,还是硬着头皮去钻研这些繁体字的“天书”,连猜带蒙地约略了解了一些内容。现在虽然已记不起那些书的名字,但其中确有徐福求仙的故事。后来才知道,爷爷讲的故事大都是祖辈口口相传的,这些故事大部分发生在本地,村名和地名都能一一对应,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书本。在“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我家的数百本古书被红卫兵付之一炬,很多关于徐福的故事也被淹没其中,现在想起来,真是可惜。
1973年,我高中毕业,在村里当了一名民办老师。那个时代的农村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很差,课桌凳子都是学生自己带,教室是租借老百姓的民房,还要经常带领学生到农田劳动,学生的课间活动也只是在大街上做做游戏,上课除了教授《语文》《数学》之外,没有其他课本。为了活跃学校的文化生活,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故事,其中“徐福传说”是必讲的一个内容,

深 耕
1976年,我调入黄岛区文化馆工作。因我对当地历史文化了解比较多,又有这方面的爱好,领导就让我负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984年,我有幸参加了青岛市文联组织的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采风小组搜集整理了近百个民间故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94年,我协助辛安文化站编写《辛安民间故事》,1996年由我主编完成了《黄岛民间故事》一书。青岛市文联、市艺术馆还专门召开了《黄岛民间故事》研讨会,对我本人在民间文学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在此期间,根据徐福和徐山的有关传说,我参与整理了《徐福传说》一文。从此,我开始走上了专业研究“徐福传说”之路。
作为一项具有保护价值的民间传说,光凭几个传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追根溯源,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就“徐福传说”而言,既有真人真事,也有人们凭借自然物景而衍生出来的故事。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传说,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希望从中找出徐福与黄岛徐山的关系。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菜、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也有记载:“(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晋代地方志《三齐记》记载:“徐山,方士徐福,将童男女二千余人会此人海,采药不返,因曰徐山。”根据这些史料,可以认为徐福活动的大本营就在徐山,而在徐山周围进行的几次大的考古发掘也证明,当时徐山一带完全具备徐福出海寻仙问药所需的各项物质条件。
可以说,徐山是徐福传说的重要载体。但随着黄岛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徐山一带成为城区,周边遍布工厂和居民区,如不及时保护,徐山就有可能被破坏殆尽。为此,我向时任黄岛区委宣传部部长兼文化局局长薛暖新做了汇报。听了汇报,薛暖新非常重视,于2005年指定由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吕振西带队兼摄影、我和王新正、魏宗燕参与,组成一个专门班子,到徐山做了一次综合的采风活动。这次采风活动除了在附近村庄采访相关的讲述人,重点是考察徐山的生态情况。在徐山北坡的牛王庙村、八十多岁的潘金禄老人给我们讲述了徐福在徐山的传说,还带领我们考察了徐福石屋,只可惜这座石屋在20世纪60年代被当地老百姓采石破坏了,现在只剩下石屋的墙壁,石洞内部的基面依然清楚可辨。当地人还告诉我们山坡上有一块名为“车辙石”的石头,其上有一道类似车辙的印痕,传说是徐福当年推车轧出来的。这一传说,既是对徐福当年在徐山有关活动的具体反映,也是群众丰富想象力的充分体现。这次采风活动,共拍摄照片100余幅,结合之前收集到的传说,分门别类整理出关于徐福的传说15个,为挖掘徐福文化提供了最为原始的基础资料。
依据这次考察成果,我们撰写了《关于加强徐山保护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区委书记姜杰同志指示有关部门对徐山进行“刚性保护”。由区文化局牵头,协同规划、设计部门制订了徐山保护总体规划,确定了保护范围。目前,对徐山的保护已按照规划方案,对已破坏的山体进行原貌恢复和植被保护,为今后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2006年,我区召开了徐山保护座谈会,出版了论文专著《徐山》及《徐山画册》。
2006年,根据上级文化部门统一安排,我区开始进行非遗项目的普查。我区首个上报的项目就是“徐福传说”。在这个项目的论证中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在全国流传有徐福传说的地方涉及到十多处。到底哪里是真、哪里是假,很难说得清楚。还有的观点认为。徐福宣扬的是神仙论、是封建迷信,属于糟粕。也有的认为徐福就是一个骗子,不应该宣扬。我就据理力争,坚持申报。我的意见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大多数人的肯定和支持。
我区申报的“徐福传说”内容丰富、传承时间久远,史料记载详实,又有考古成果佐证,特别是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近几年来加大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申遗之路可以说是一路顺风。先后通过了市、省非遗中心的专家评审、2011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是全国三个入选地之一。而我本人也有幸成为区级传承人,多年来,因我一直进行徐福文化研究没有间断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徐福传说”的传承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2017年我又被评为“徐福传说”省级传承人。
传承
作为一个民间传说传承人,不仅要有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也要有丰厚的知识积累,更要有传承的能力和热情。在传承方式上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以满足各个阶层的需求,这也给我们每一位传承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我第一次到民间采访关于徐福的传说,至今已有40多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有多位讲述人已经不在人世,当时一些年轻讲述人,现在也成为耄耋老人,如不培养新的传承人,这一传统文化将陷入消亡的境地。为了做到后继有人。从项目的整理开始,我们就注重对传承人的培养,共确定6名区级传承人,最大年龄75岁,最年轻的35岁,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为“徐福传说”的保护,传承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力量。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农村已逐渐消失,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那种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家庭炕头口述故事的基础已不复存在。用什么方式传承,是摆在每一位传承人面前的一种考验,我也尝试着改变这一传统的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
2006年,黄岛区文化大讲堂刚刚启用,我就利用这一平台,组织不同层次的听众,采用电脑课件讲课,结合最新考古成果,利用录像、照片讲解,深受听众的欢迎。为了扩大影响,我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驻区高校、中小学举办讲座。近几年来,先后举办各类讲座50多场,听众近千人。联合青岛理工大学成立了“徐福文化研究会”,并在部分中小学设立“徐福传说”传习所,定期举办讲座,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让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地方传统文化。
同年,我区筹建黄岛民俗馆,我作为民俗馆整体策划者和设计者,从文物布展到美术设计,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其中,将历史画面复原成实景,配以文物展陈,形象逼真,引人入胜,得到观众的认可。为了突出地方文化,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将“徐福传说”列为一个专题,主要是接待团体观众和高校及中小学生,在参观中讲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7年春节期间,青岛电视台《才智访谈》节目对我进行专访,制作了大型专题片—《徐福传承人李居发访谈》。在访谈中,我根据自己的有关研究对徐福与徐福文化进行了全面解读,对徐福传说在全国各地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系统阐述,进一步扩大了徐福文化的影响,也得到了其他徐福传说地同仁的认同。
徐福东渡是我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海洋文化事件,也是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文化传播。“徐福传说”架起了中、日、韩以及东亚各国文化交流最早的桥梁,已形成了东亚徐福文化圈。传承和弘扬徐福文化,对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徐福传说”的传承人,我的传承工作将一直在路上,永不停歇。

【征稿:这里是“乡村记忆馆”的专栏,其内容主要有两个版块,即“六汪时光”和“探秘非遗”。“六汪时光”专题记录与六汪镇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化、故事等,文体不限;“探秘非遗”聚焦各地的非遗人物及其作品,并不限于六汪地区。期待您的来稿!或提供线索,本栏编者择机采写。编者微信号xcjyg666,其中的几个字母,是“乡村记忆馆”每个字的首字母。】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