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记忆(十一)
文/朱海明 诵/雪花飞舞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镇农村百姓多以锅灶土炕来做饭和取暖,烧的是柴火,多以庄稼的秸秆为主,发热量不是太高,需要风箱助燃。所以风箱成了集市上的畅销货,也就出现了不少打风箱的匠人,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
风箱也叫风匣,结构虽然简单,质量却大不一样。父亲就打得一手好风箱,外观非常漂亮,蛋黄色表层再刷一层桐油,可谓亮丽光鲜,色彩多人。尤其是风力非常强劲,风箱的出风口立着一块青砖,拉动风箱,风吹青砖倒。所以,他的风箱卖得很快,卖了很多钱,供我们兄弟姐妹吃饭,穿衣,上学……
父亲的看家本事还有:捻锭子、镟锭轱辘。3年困难时期后,1963到1965年农村经济逐渐好转,可是由于修洋河水库淹没了大片良田,家乡抬头营的经济一落千丈,直到整个七十年代,生产队依然很贫穷,老百姓打油买盐穿衣上学咋办,哪儿弄钱去?除了养猪养鸡就是集市贸易,我们村就有卖香油的,张箩子修簸箕的,卖锅盖的,卖编筐编篓的,特别是卖土布的。
那时的农村,家家都纺线织布,农村妇女包括大姑娘没有不会纺线的。纺线为的是织布,织出布来除自家穿用外就是出卖换钱。一到集日,卖土布的人不计其数,所卖的土布有没染过的生布,有印染各种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颜色和图案的熟布,那可全都是纯棉的啊!这样一来,纺线用的锭子和锭轱辘需要量大增,集市上有卖的了,可是物不美价不廉,且供不应求。父亲一下看准了商机,准备大干一场了。
父亲买了许多筷子粗的铁丝和排子车轮旧辐条,点起他的小烘炉,开始捻锭子。锭子又叫锭杆儿,为铁质,是纺车上直接缠线的装置。大约30厘米长,筷子粗细,一头齐一头尖,尖头处拧成麻花儿,齐头处插进锭轱辘。锭轱辘是用圆柱形,直径1.5厘米,长七八厘米的木头做的,是镟工,镟成斜齿轮状。人手摇动纺车车轮,通过线传动、带动锭轱辘高速转动起来,锭子随之旋转,再把棉花条拧成线缠在锭子上,这就是纺线的过程。我也试过,纺不好。
镟锭轱辘也是技术活儿,不能走刀。镟床是父亲自己发明的,既简单又实用。父亲当然也没学过镟工,开始也把握不准,走刀。可是不久后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父亲捻的锭杆儿标准秀丽,外表打磨得明亮光滑,镟的锭轱辘也美观光滑,与锭杆儿互相匹配,相得益彰,很受用户欢迎。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朱海明,字(笔名):瀛亮,号:清韵居士,网名:高拨子导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参加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汽车第五十团,执行援寮(老挝)抗美筑路运输作战任务。
朗诵:雪花飞舞 退休,喜爱朗诵,用心体会文字,用声音诠释文字,让文字乘着声音的翅膀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