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左安门角楼
池国芳
矗立于北京东南的左安门角楼,仿佛一位返老还童的长者,向游人们述说着皇城的古今趣闻。
一、岁月雕琢的城防风骨。
左安门角楼,这座矗立于京城东南的古老建筑,是时光镌刻的城防史诗。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彼时北京外城初建,角楼如钢铁卫士般镇守东南,与护城河相依,拱卫京畿安宁。其形制为城垣角箭楼,十字歇山顶层叠如翼,两层箭窗共辟十二孔,通高十五米,方正如印,既是防御工事,亦是地标指引。旧时商旅远来,遥望角楼巍峨,便知京城近在咫尺,心定如磐。然岁月无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角楼自然倾颓,终在五十年代化作尘埃,唯余老城墙下一声叹息。
幸得文脉未绝,2013年复建工程启动。专家以乾隆《京城全图》、瑞典学者喜仁龙摄于1921年的孤影为据,终在护城河岸坡重现其形。虽因河道改道北移十米,却终以“假古董”之身续写真历史。如今,角楼与左安门值房——这座全国唯一的明代城门值房遗存——隔河相望,一复一存,共述城防往事,更成研究北京古城坐标的活化石。
二、水墨丹青中的护城长卷。
角楼之畔,景致如画。西北倚龙潭湖,碧波潋滟,垂柳拂堤;东南环老护城河,水光粼粼,倒映角楼飞檐。沿河亲水步道蜿蜒,游人漫步其间,或观野泳者劈波斩浪,或眺垂钓者静坐如禅。更奇者,河畔立三区界碑,东城、朝阳、丰台于此交汇,碑刻“SA”“SB”字样,看似戏谑,实为地理分野的冷幽默。
若登角楼三层远眺,可见老城墙残垣如卧龙蛰伏,砖石间依稀可辨旧时孩童攀爬的豁口、街坊纳凉的城根。彭大爷曾忆,昔年城墙下蛐蛐争鸣,驼铃叮当,而今虽物换星移,护城河畔仍飘荡着老北京的烟火气——晨练太极的衣袂翩跹,午后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暮色中二胡咿呀的京韵,交织成古今共鸣的市井长卷。
三、书声与喧闹共舞的新生。
2017年秋,角楼化身图书馆重张。一层非遗展览陈列泥塑、数来宝,老物件静诉往昔;二层书香满室,京味文献与老舍文集并置,蒲团木桌间,少年执卷,老者品茗;三层露台凭栏,护城河如绿绸铺展,远处车水马龙的二环路,恍若为角楼奏响现代协奏曲。
如今的角楼,既是静谧书斋,亦是喧闹舞台。周末京剧课堂锣鼓铿锵,非遗匠人展演巧手生花,孩童捏面人的欢笑声与学者讲座的沉吟声此起彼伏。护城河上,桨板逐浪,野泳者如鱼跃龙门,岸边摄影者长枪短炮,只为定格角楼夕照的刹那辉煌。
四、未来可期的文化灯塔。
展望前路,左安门角楼早已超越砖瓦之躯,成为勾连古今的文化符号。它见证着北京“凸”字形城廓的复兴宏图,与永定门、前门箭楼共筑“一坛居中,四楼环绕”的壮阔景观。未来,这里或将成为更多文化活动的孵化器——茶香雅集氤氲琴韵,胡同故事唤醒乡愁,甚至虚拟现实技术重现明城墙驼队商影……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历史与未来于此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