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姑在武穴,佛道在身边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图/取自于到武穴市仙姑山二小时游后微友所拍
早就听闻湖北省武穴市的仙姑山,三十年前我曾带领民兵在现仙姑仙水库旁开展实弹训练。如今,仙姑山已被开发成仙姑山风景区,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从朋友分享的图片里,我得以窥见其现状,尤其是那座巍峨的大雄宝殿,着实令人心生向往。
仙姑山风景区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四字乃赵朴初所书,笔走龙蛇间藏着《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飞白禅意——“大雄”取势如达摩面壁,收笔似迦叶拈花,恰似当代书家对“不立文字”的现代诠释。其建筑风格采用传统中式庙宇形制,飞檐翘角如禅僧结印,重檐设计暗合《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数,七十二根立柱以榫卯咬合,不用一钉一铆却稳如磐石,恰似《大乘起信论》中“契合无间是真如”的立体偈语。
殿内色彩更见真意:红柱镌刻《法句经》“如火焚薪尽”的赤色真谛,梁枋彩绘里飞天衣袂的褪色处,竟隐着《维摩诘经》“不染红尘”的渐变美学;藻井的帝释青与孔雀蓝交织,演绎“色即是空”的视觉般若。殿前铜阁高六米,檐牙间脆铃轻响,恰如《碧岩录》“声声唤醒梦中人”——阁底楹联“既入空门休惆怅,世事随缘任去留”,与主殿楹联“净心向善[灵光一点]消无妄,修身力作[笑口常开]得延年”相映成趣,当目光在“灵光”与“笑口”间流转,檐角风铃正奏着《景德传灯录》“吃饭睡觉”的禅意注脚。
朋友发来的摩崖石刻“求佛不在远,有仙佛在边”,原是《六祖坛经》“佛法在世间”的十字解注。细观图景,忽觉佛意藏于细节:铜铃震颤的声波里,可见“观照境”的玄机;香客擦拭供桌的褶皱中,蕴含“修行境”的真意;摄影者进退取景的取舍间,竟显“涅槃境”的顿悟——这恰如飞檐切割山风的次声波韵律,暗合《楞严咒》的法音;暴雨敲打瓦当的天鼓雷音,诠释“溪声尽是广长舌”的禅机;冬雪压弯檐铃的空灵声响,正应“一弹指六十刹那”的时间禅观。
三十多年前的硝烟早已化作绕殿香烟,昔日军训的草甸如今成为信众朝圣的路径——此般“烦恼即菩提”的地貌变迁,或许正是仙姑山最动人的佛法注脚。若有机会亲临,定要在榫卯的契合里触摸“真如”,于铃铎的清响中聆听“机锋”,让那句“仙佛在边”的石刻禅语,在俯仰之间照见心中的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