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万 寿 寺
——时光长河中的皇家遗韵
池国芳
在北京城西三环的喧嚣中,一隅红墙灰瓦的院落静静伫立,朱门轻启,历史的烟云便扑面而来——这便是万寿寺,一座跨越明清两朝的皇家庙宇,承载着四百余年的辉煌与沧桑。
皇家气韵,雕梁画栋藏春秋。万寿寺的故事始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慈圣李太后以一片虔诚之心捐资重建聚瑟寺,更名“万寿”,自此成为皇家礼佛、祝寿的圣地。寺内七进院落层层递进,中轴线上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等建筑巍峨庄严,飞檐斗拱间流转着明清工匠的匠心。乾隆御碑亭的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无量寿佛殿两侧的巴洛克式石拱门,中西合璧的巧思令人惊叹,仿佛凝固了帝王对“万寿无疆”的祈愿。
这里曾是慈禧太后的“小宁寿宫”。她乘龙舟往返紫禁城与颐和园时,必在此拈香礼佛,于西跨院的梳妆楼小憩。彼时,行宫院内海棠花开如雪,茶香袅袅,宫娥步履轻悄,玉钗金钏的叮咚声与诵经声交织成一段盛世余音。
长河碧水,京西胜景连古今。万寿寺的灵秀,不仅在于其建筑之美,更在于它与京西水系的浑然天成。寺门外的长河蜿蜒如带,曾是明清帝后游幸颐和园的水路。泛舟而行,两岸垂柳拂波,万寿寺桥如虹跨水,桥畔的广源闸见证了多少龙舟画舫的繁华。向西望去,昆明湖的烟波与万寿山的佛香阁遥相呼应,仿佛一轴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
若沿陆路北行,不消片刻便是颐和园。这座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的皇家园林,与万寿寺一水相连,共同诉说着“三山五园”的鼎盛风华。而向东回望紫禁城,金瓦朱墙的巍峨与万寿寺的静谧形成微妙对照,一为朝堂之威,一为方外之幽,却皆是大清帝国的血脉与呼吸。
古寺新生,人间烟火映芳华。历经五载闭门修缮,2022年秋日,万寿寺携明代丹陛石与康熙祭文重现于世。古法“墩接”的梁柱、斑驳如旧却风骨犹存的彩画,让这座“京西小故宫”既留存了岁月的褶皱,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修缮者以“修旧如旧”的虔诚,为观音像的莲座做“肠镜”探察倾斜之因,为朽柱装上“义肢”续命百年,仿佛在时光的裂隙中织补文明的经纬。
如今的万寿寺,春有玉兰似雪,秋有银杏鎏金。游人穿行于回廊间,指尖抚过雕花窗棂,孩童在青石假山旁嬉戏,老者在御碑亭前驻足沉吟。文创店内,玉兰主题的镂空书签与红墙灰瓦的冰箱贴,将古意凝成可携的片段;展厅中,千年前的铜币与织绣静静陈列,诉说着“泉聚文明”的悠长。
未来可期,文脉长流润京华。站在万寿阁前远眺,古寺的未来已悄然铺展。随着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这里将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枢纽。未来的万寿寺,或将以数字化展览重现乾隆千僧祝寿的盛景,以夜游项目点亮长河两岸的灯火,让沉睡的碑刻与古树在科技中“活”起来。而那座尚未完全开放的西路行宫,正静待修缮,如同未完的诗行,留给后人续写惊叹。
暮色渐深,寺角的铜铃随风轻响,余音绕梁。万寿寺,这座时光的驿站,既安放着帝王的宏愿、匠人的心血,也承载着寻常百姓的烟火与欢笑。它像一册厚重的线装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等待后人轻轻翻开,在红墙与长河的倒影中,触摸一座古都的魂与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