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素龙:不愧是“互泰论”的创立地
在岭南大地的西南角,有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罗定。而在罗定的中部,素龙街道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底蕴深厚,更是“互泰论”这一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哲学理念的创立地,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
素龙街道,地处罗定市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国道324线、234线、罗信(云茂)高速公路在此通过,罗定机场也在其中。它的总面积109.6平方公里,辖24个村村委会(225条自然村),截至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117591人,是云浮市最大的建制镇街 。漫步在素龙的土地上,你既能感受到现代化发展带来的蓬勃生机,又能触摸到历史留下的斑驳印记。
“互泰论”,即“天人互泰”哲学理念,由当代哲学学者梁缺(梁之永)提出。它以《易经》“泰卦”为哲学根基,强调天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这一理论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深深扎根于素龙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素龙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建制沿革可追溯至宋开宝六年(973年),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里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原汉人不断迁入,与当地原住民共同生活,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理念,与本土文化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的交融,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精神,与“互泰论”中强调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念不谋而合。
走进素龙街道的上宁村,便能寻到“互泰论”的诞生地——哲庐(又称哲寓)。它静静地坐落于山水田园之间,宛如一幅古朴的水墨画。哲庐周边,青山环抱,绿水潺潺,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仿佛时间都放慢了脚步。哲庐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互泰论”的精神象征。梁缺在此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将自己对天地万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融入到“互泰论”之中。他以《易经》之“泰卦”为理论根据,阐明了天人彼此之先后秩序、包容关系、和谐原则、中庸法度及变化规律等 ,为人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素龙,“互泰论”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之中。石牛山森林公园是“互泰论”的鲜活体现,踏入其中,连绵起伏的山峦、形态各异的奇石、郁郁葱葱的树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山顶的“牛石仙踪”巨石,承载着神奇的古老传说,仿佛在诉说着天地间的奥秘。在这里,人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神秘,体悟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宁静与祥和。古今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们用文字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正是“天人互泰”哲学理念的传承与发扬。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同时也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着这片美丽的山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如今,为了让“互泰论”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素龙乃至整个罗定都在积极努力。在文化传承方面,组织专家学者对“互泰论”进行深入研究,编纂出版相关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内涵和价值。依托罗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互泰论”主题展馆与研学基地,通过沉浸式场景复原、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和市民能够亲身感受“互泰论”的魅力。在教育领域,将“互泰论”纳入地方课程体系,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校本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让“互泰论”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罗定素龙作为“互泰论”的创立地,实至名归。这里的山水田园、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与“互泰论”紧密相连。“互泰论”不仅是对素龙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的理论升华,更是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哲学指引。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互泰论”将继续在素龙、在罗定、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光彩,引领人们走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力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