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走与游戏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独自通过模仿动物快走,企鹅(含胸摆臂)、猎豹(前倾加速)、长颈鹿(高重心迈步)学生能快速理解摆臂与身体姿态要领。然后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一人做动作,另一人同步模仿并观察。通过双人游戏绑腿同步走,用绳将相邻两人脚踝绑住,喊“左右左”口号同步快走,保证不摔倒且速度较快。通过 游戏,你追我赶 一人先出发走5米,另一人快速追上并并排走,练习加速、保持''、并排”技巧。最后, 全班分成4组,用快走的方式,在移动中保持队形不乱。通过这种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在“自主探索、同伴互学、小组合作中逐步掌握快速走技能。
(七一路小学 高磊)
今天教学了《海上日出》第一课时。《海上日出》不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更是指导学生掌握按顺序写作的重要范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按一定顺序写一件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设置了圈画出表示顺序的关键词这一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梳理作者观察和写作的顺序,进而掌握按顺序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与探究活动,深入文本。首先,我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海边,与作者一同等待日出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在任务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分析文本中描写日出过程的语句,圈画关键词句,梳理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变化顺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按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这一核心任务的实施,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为后续的习作练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一路小学 刘馨)
在体育课中发挥小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提升运动技能:小组内成员可相互学习、交流运动技巧,观察模仿他人优点,共同纠正错误动作,从而更快提升运动技能水平。
培养合作精神: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需相互配合、协作完成任务,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激发竞争意识:小组间的竞争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求胜心,促使他们更积极投入体育锻炼,努力发挥自身潜力,提高运动表现。
增强个体责任感: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特定任务和角色,这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小组的重要性,从而增强责任感,更认真对待体育活动。
促进个性发展: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空间和机会,他们可在小组中发挥特长,展现个性,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一路小学 贺承军)
今天在教学《海上日出》时,借助多媒体展示海上日出的壮丽视频,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在引导学生梳理太阳变化顺序时,结合板书呈现的时间、颜色、光亮、位置等变化,学生能更直观清晰地把握课文写作脉络。小组合作环节,通过任务引导让他们交流探讨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以及描写景物按顺序、抓特点等写作技巧。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思维相互碰撞。比如在分析“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时,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到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情态,生动展现其上升的艰难与缓慢。通过合作,不少学生还能联系自身写作实际,提出如何借鉴这些技巧让作文更生动的想法。
(七一路小学 刘馨)
今天听了一节数学赛教课《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中让我体会到板书的重要性,数学板书设计对学生理解长方体的基本概念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在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时,通过清晰的板书,将“面”“棱”“顶点”这些名称明确地展示出来。教师通过板书对这些部分进行标注,配合用手摸长方体模型感受各部分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长方体的各个名称,为进一步研究其特征奠定基础。板书成为了知识的直观载体,将抽象的几何概念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清晰的知识框架。 当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板书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和梳理信息。在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后,将学生讨论得出的结果,如“长方体有 6 个面,每个面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有 12 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 8 个顶点”等内容,有条理地板书在黑板上。这样的板书不仅能让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更清晰、更系统的认识,还能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板书也方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回顾和对照,强化对长方体特征的掌握。
(七一路小学 解荣)
科学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科学观念、思维、探究实践能力与态度责任。在完成《地球 —— 宇宙的奇迹》教学后,对照新课标反思发现,课程存在多方面不足。课程目标上,虽覆盖地球宇宙位置等知识,但在科学思维培养上,讲解地月关系时,未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月球始终同一面朝向地球的原因,错失逻辑推理训练机会;探究实践环节缺乏观测月相、制作模型等活动;态度责任教育缺失,未结合太空垃圾等案例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教学内容方面,基础知识点扎实,但跨学科融合欠缺,如讲解地球结构未关联物理学知识;与生活联系不紧密,未借火山喷发案例分析板块运动;也未引入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等前沿成果,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以讲授和多媒体展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模拟地球运动、制作结构模型等实践体验。评价方式单一,仅依赖课堂提问和作业,忽视对核心素养的全面评价。
在以后得教学中,我将优化目标、改进内容、革新方法、完善评价,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七一路小学 许延娟)
听了《看一看》一节课,课前播放视频图片,自然引出新课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了新课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借助思考和想象解决问题。
任务二中,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同一立体图形,应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想象,再进行小组交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照样子摆学具,可以进行实际观察,进距离的摸一摸,说一说从三个位置进行实物观察验证,积累活动经验,并主动将观察的内容和平面图形相联系,架起“形”与“体”的桥梁。
利用易错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在任务三中,第三幅图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学生可能会画错,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原来有三个正方体,现在怎么只剩下两个了呢?因为从正面看,只能看到第一层前面小正方体的这个面,和第二层小正方体的这个面,第一层后面的小正方体被前面的小正方体挡住了,所以看不见了。任务三进一步对4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并进行三维和二维之间的转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移一移中,初步经历把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七一路小学 刘莹)
昨天我进行了《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的讲授。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值得总结的亮点,也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亮点
(一)运用Ai技术,学生参与度高。
第二课时教学以课文内容为主,课堂伊始我创设了“想象岛之旅”的情境,想象岛岛主爷爷发来视频邀请大家到想象岛做客。任务一获取登岛船票,获取船票方式是与三人行分享在文中画出的有意思的句子。通过大家的分享交流,我们对本课中充满想象力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与体会。任务二小岛想象力之星评比,根据我们在课文中选取的三个富有想象力且有意思的语句。请学生独学完成丰富想象。我利用豆包,将学生们想象的画面通过语言描述设计制作成图片,集体评选想象力之星。任务三想象岛最佳编辑。由课本故事内容,我们拓展到课外请学生继续创编故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文字、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最后请想象岛岛主爷爷为大家点评。
(二)紧扣文本,深化想象
第二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想象奇特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细致入微的品析,深度感受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教学“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以及妈妈把食物分给小动物们吃等段落时,鼓励学生模仿文中的想象方式,大胆想象树上还会有哪些形状的鸟窝,以及自己变成树后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学生们的思维被充分激活,纷纷分享自己独特的想象,如“树上长出了星星形状的鸟窝,里面住着会发光的小鸟” 等,我们通过豆包绘图,在课堂上立即呈现。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根据助学单任务三,学生课前已经预设人物及情节。课上通过小组内选拔最优来进行演绎。课前的读写结合的,为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奇妙想象的夯实了基础。学生们积极投入写作,将课上所学到的描写方法和想象技巧运用其中,有的小组创设了“海底拯救小丑鱼计划”故事,有的小组创设了“快乐鸟窝驿站”故事,有的小组创设了“乌云遇见风”故事。。这一环节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还切实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实现了从阅读到写作的有效迁移,并且也丰富了学生的多种展示形式。
二、不足之处
(一)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交流环节,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发言踊跃,导致这部分时间超出了预期。从而使得后面的读写结合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成写作,对写作内容的指导和点评也不够深入、全面,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个别学生关注不足
尽管课堂整体氛围活跃,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积极参与、主动发言的学生,而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关注较少,未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可能会使这些学生产生被忽视的感觉,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拓展延伸力度不够
本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想象力学习指导也很到位。在课堂的最后我应该继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编故事。为第五单元习作打好基础。
三、改进措施
(一)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时间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更加精细地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为各个教学活动预留合理的时间,并且在课堂上要注意把控节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例如,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环节,设定明确的时间限制,提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高效表达自己的观点,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共同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鼓励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参与其中。例如,设置一些适合内向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理分配角色,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三)学习方法运用,课堂课外有效延伸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运用。结合课内课外要将所学方法有效延伸和运用。
通过对《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教学的反思,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
(七一路小学 董雅雯)
今天教学《小马过河》,教学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小马过河》教学实践。首先情境创设生动直观:借助动画视频,将《小马过河》的故事以动态、色彩丰富的形式呈现,逼真的画面和充满童趣的配音,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理解故事内容奠定了良好基础 ,利用课堂互动软件设计了抢答、抢分等环节,如针对“小马是否应该听老牛和松鼠的话”这一问题发起投票,学生通过讨论快速选择答案,实时生成的统计结果能让我及时了解学生的观点,展开针对性讨论,大大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七一路小学 张红梅)
今天乘法和除法单元复习中,多数学生能熟练掌握乘除法运算规则,竖式计算准确率较高,基本口算训练也达到了预期效果,这得益于日常对计算习惯的反复强化。然而,解决问题环节暴露出显著问题。部分学生在审题时缺乏耐心,漏看关键信息、误读题意等导致解题方向偏差。例如,将“平均分”问题错解为乘法,或忽略单位换算等细节。这类问题反映出学生尚未形成“圈画关键词—分析数量关系—验证思路”的完整解题流程,依赖直觉而非逻辑推导。针对以上情况,后续教学需重点加强审题训练。可通过“每日一题”专项练习,引导学生用不同符号标记已知条件与问题,逐步培养“慢读细品”的习惯。同时,设计对比题型如“甲是乙的3倍”与“甲比乙多3倍”,强化对易混概念的辨析。在课堂中增加小组互查环节,让学生通过复述题意检验理解程度,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计算能力是基础,审题能力则是提升解决问题效率的关键。唯有双轨并行,才能让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七一路小学 孙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