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乡赏汉牡丹
文/秋韵
谷雨前夕,牡丹盛开。我们应连总之邀,赶赴百里之外的柏乡,去观赏慕名已久的汉牡丹。
“云锦落人间,天香动九垓”。上午 9 点,园门口已人流涌动,热闹非凡。步入牡丹园,我们仿佛坠入斑斓的梦境,万朵牡丹次第绽开:红瓣像燃烧的火焰,要将春色燃尽;白蕊若月华倾泻,在风中摇曳出流光的韵律;紫色像薄纱一样轻盈,还沾着清晨的露珠;绿牡丹仿佛翡翠雕琢的工艺品,金橙恰似琥珀初酿。微风吹过,花瓣轻轻摇摆,整个花园仿佛变成流动的彩色海洋。 牡丹有着倾国倾城的神韵,一向备受文人墨客的崇尚。李白称其“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刘禹锡感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皮日休赞之“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白居易有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在我心中,牡丹一直是雍容华贵的象征,我曾在洛阳欣赏过牡丹的天姿国色,在菏泽惊叹过牡丹的绚烂多彩,然而,我更钟情于柏乡汉牡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因为它属于我们的家乡邢台,因为它有着很多美丽的传说,因为它给家乡人带来了美好的憧憬。 柏乡汉牡丹园是国家牡丹、芍药资源保护区,位于柏乡县北郝村,占地680余亩,以汉牡丹总领群芳,囊括中国红、豆绿、赵粉、姚黄等九大色系上千个品种,堪称世界牡丹花的总汇。
清代康熙年间的《柏乡县志》记载,汉牡丹“枝繁叶茂,株高七八尺,枝粗如椽,同株异花,花大如莲”。柏乡有着“中国牡丹文化之乡”的美誉,是中国牡丹品种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在连总的引领下,我们穿过书有“梦回汉朝”的八角门,路过飞檐斗拱的“汉牡丹亭”,跨进“神花苑”,来到汉牡丹园。这里是全园的中心,也是精华所在,生长着七株汉牡丹,是当今世界单株存活最久的牡丹品种。连总告诉我们:这儿便是当年刘秀躲避王莽追杀时藏身的地方。刘秀被追到北郝村,因兵荒马乱,村庄荒废,连个躲避的地方也找不到,在村口跑到一个寺院,只见四处破壁残垣,无处藏身,院内有几株牡丹,枝繁叶茂,便钻入牡丹丛中。刹那间牡丹舒枝展叶,鲜花盛开,将刘秀遮盖得严严实实。刘秀受到牡丹的庇护,躲过了追杀。为答谢牡丹的救命之恩,他在断壁上写下“萧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惟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的诗句。后来刘秀在距此五里的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史称汉光武帝。 汉牡丹之名由此而得,距今已有2000多年,早于洛阳唐代牡丹500多年,比菏泽明代牡丹早1400多年,堪称华夏一绝,世界之最。
据说,这里的汉牡丹只能在原地栽培,离开花池则不能成活。当年日寇侵华期间,驻县日军头目妄图独霸名花,曾两次派人深挖,连根带土运回日本栽种,虽然浇水施肥精心侍弄,但汉牡丹仍以死抗争,枯萎而亡。遭此劫掠,原地未挖尽的汉牡丹枝叶干枯,数年不发。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汉牡丹才息而复萌,鲜花又开。因此,人们称赞汉牡丹具有民族气节,是“爱国之花”。我不觉心生感慨,吟诗一首:“不向倭奴屈此身,东瀛强徙竟无根。劫余焦土埋贞魄,忽报神州万象春。”
汉牡丹素有“花开知国事”之说,相传清朝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驾崩,曾开过两朵白花。1976年,汉牡丹开了三朵白花,那一年三名伟人相继去世,人们惊叹于汉牡丹的神奇,又称之为“神花”。 在汉牡丹园北侧,我们还观赏了汉代石雕群。它们携带着美好的历史传说,镌刻着历史的厚重,把汉代历史文化与汉代牡丹文化融为一体,为这“国色天香”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
游览汉牡丹园,亭台楼阁错落有序,水波粼粼,古色古香的神花苑,高雅的书画斋,蜂飞蝶舞的镜花园,花海掩映下的生肖园,错季开花的日光温室,还有汉白玉雕塑的汉牡丹、汉芍药仙子,他们手托仙花,脚踏祥云,翩翩起舞,使人如入仙境,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如今的汉牡丹已成了柏乡的一张靓丽名片,当地每年都会举办“中国汉牡丹文化节”。昨天,第十二届汉牡丹文化节开幕,汉牡丹文化形象大使、柏乡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亲临现场,助兴表演精彩戏剧节目。活动期间,全省牡丹产业创新发展座谈会、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活动、“牡丹韵·药香情”中医药文化研学体验活动、牡丹诗会、牡丹摄影全国邀请展等活动也将依次举办,推动牡丹产业与乡村文化休闲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领域深度融合,带动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一上午的游园,我们饱览了汉牡丹的神韵和柏乡的发展变化,也领会到了汉牡丹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百花之王,正在用她的美丽,振兴柏乡、惊艳世界。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河北省邢台市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著有散文集《岁月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