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者到患者
一场身份转换带来的生命沉思
作者 贺金安
作为一名在儿科领域深耕45年的医者,白大褂与听诊器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挂满锦旗的诊室里,我是家长们托付孩子健康的坚实依靠,是孩子们眼中温柔的“白大褂医生”。然而,一次腰椎融合手术,让我从熟悉的医者角色,骤然坠入患者的世界。这段特殊的经历,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重新审视医患关系的大门,也让我对生命、医学与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躺在手术台上的那一刻,我才真正触摸到患者心底的忐忑与无助。过去,当我向患儿家长讲解诊疗方案时,总习惯用专业术语和冷静的态度给予他们信心。但此刻,头顶刺眼的无影灯如悬于心头的烈日,耳边冰冷的器械碰撞声似催命的鼓点,对手术未知结果的担忧,让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我突然领悟到,无论患者对医生怀有多么深厚的信任,面对疾病与手术,那份本能的恐惧与不安都难以轻易驱散。在等待麻醉生效的过程中,无数个画面在我脑海中闪过:那些在我面前因孩子病情而焦虑流泪的家长,那些因害怕打针而哭闹不止的小患者。原来,患者的脆弱远比我们想象中更需要被温柔以待。
手术后,疼痛如影随形,成了我最亲密却又最不愿面对的“伴侣”。每一次艰难的翻身,每一次试图坐起的挣扎,都需要鼓起莫大的勇气。我这才明白,那些曾经被我视作“常规恢复过程”的疼痛,对于患者而言,是多么真实且难以承受的煎熬。住院期间,与同病房患者的交流,更让我对这份痛苦有了深刻的共情。一位被腰椎间盘突出折磨多年的张姓老人,在得知我是医生后,紧紧握住我的手,眼中满是期待:“医生,您一定懂我的痛苦,我真得太难受了。”那一刻,一股酸楚涌上心头。过去,尽管我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但在内心深处,或许从未真正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处境。而如今,作为患者,我深刻体会到,一句简单的“我理解”,对正在承受病痛的人来说,是多么珍贵的慰藉。
在与医护团队的接触中,我获得了全新的视角。我的主刀医生梁博士,平日里我熟知他精湛的医术与雷厉风行的作风。但在我住院期间,他每次查房时都会放慢语速,目光中满是关切,详细询问我的感受。他不仅关注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还会细心询问我的睡眠与饮食。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我对“医者仁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我也看到了护士们的辛劳与不易。她们每日穿梭于各个病房,重复着打针、换药、量体温的工作,还要耐心安抚患者的情绪。有一次,一位年轻护士因我血管条件不佳,两次才成功完成输液。她满脸歉意地向我道歉,我笑着安慰她:“没关系,我也是医生,我知道这并不容易。”那一刻,我恍然察觉到,在医患关系中,多一份包容与理解,就能化解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这次患病经历,也让我深刻反思自己作为医生的不足之处。过去,在门诊忙碌时,我或许会因时间紧迫,忽略患者细微的情绪变化;在向患者解释病情时,或许过于依赖专业术语,而未能充分考虑对方的理解能力。如今,我深刻认识到,医疗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心与心的沟通。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通俗易懂的解释,都可能成为患者战胜疾病的强大动力。
从患者的视角,我还发现了医疗过程中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住院环境中,病房的噪声、陪护家属的休息问题,都会影响患者的恢复;医疗流程里,检查预约、缴费等环节的烦琐,也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负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患者的就医体验。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应该关注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的感受,努力让医疗服务充满人性的温度。
如今,我逐渐康复,但这段从医生到患者的特殊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它让我懂得,医学是一门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科学,每一位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渴望得到医者的尊重、理解与关爱。如果康复后,还有机会从事医疗事业,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细腻的关怀,去对待每一位患者。我也希望,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能有机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让医患之间多一份信任,少一份误解,共同谱写生命的赞歌。因为,只有真正理解患者的痛苦,我们才能成为他们最坚实的依靠;只有用心对待每一个生命,医学才能绽放出温暖而璀璨的光芒。
诗友美评
赞贺金安医师
王贵
岐黄妙法沁童心,仁术精研德艺沉。
问诊析微祛病苦,开方融善送福音。
中西并济忧童恙,针药相携盼笑衿。
大爱无痕滋蓓蕾,扶风医苑映丹心。
2025年4月26日于陕西省扶风县绛帐街王彦龙中医诊所(王贵中医传承室)
但愿神医早康健
文~李根乾
金安童医把病染,只因坐疹几十年。
他为孩患拼搏战,救于世童都安全。
今躺病床还忧患,行医四五心还念。
难得神医世少见,只求他愈早康健。
2025-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