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蒙正的故事
文/郭有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出自北宋名相吕蒙正的《寒窑赋》。吕蒙正的《寒窑赋》告诫人们要安贫守正、敬畏时运,在困顿中打磨“天然骨格”,在无常中修炼“天地之心”,在命运的坎坷中创造自己的“通天之路”。今天,让我们从洛阳大宋名相园出发,去了解吕蒙正从乞丐状元到大宋名相的逆袭人生,领悟其“举贤不避亲”的用人之道,学习《寒窑赋》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一、大宋名相园
大宋名相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佃庄镇,以北宋名相吕蒙正的私家园林“吕文穆园”为原型复建而成,集中展示了宋代名相文化、状元文化及园林艺术,被誉为“洛阳版的清明上河园”。北宋初年三登宰相宝座的吕蒙正,家乡就在洛龙区佃庄镇相公庄,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
吕蒙正(944—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曾三度拜相,官至宰相兼太子太师。他出身官宦世家,但因遭父亲嫌弃,年幼时与母亲被逐出家门,栖身于洛阳伊水河畔的破窑洞中,靠乞讨和寺庙施粥度日,尽管生活困顿,吕蒙正仍发奋苦读。977年,他高中状元,从此步入仕途。
吕蒙正登第任职后,昔日冷落他的亲友纷纷登门道贺,吕蒙正贴出一副对联讽刺世态炎凉:“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此联不仅展现了吕蒙正的文学才华,揭示了人情冷暖的现实,更提醒我们,世事无常、人情冷暖是常态,要学会接受现实,顺应变化。
景德二年(1005年),吕蒙正辞官回到洛阳老家,在故里自建园林宅第——吕文穆园。大宋名相园是根据《洛阳名园记》中吕文穆园修建的历史文化名园。大宋名相园集中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名相文化、状元文化、园林文化和古建筑文化。这里不仅有吕蒙正等历史名人的故事和遗迹,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令人流连忘返。
二、《寒窑赋》《寒窑赋》相传是吕蒙正为劝诫年少轻狂的太子所作。全文以自身经历和历史人物为例,阐述“时运循环,富贵无常”的哲理,旨在告诫太子谦逊待人、敬畏命运。吕蒙正通过对比孔子困于陈蔡、姜子牙渭水垂钓、韩信乞食漂母等历史典故,说明人生起伏不由己,唯有顺应天道、守正待时。《寒窑赋》以吕蒙正从乞丐到名相的传奇经历为底色,揭示了在逆境中如何以“坚守”与“智慧”破局逆袭的核心生存哲学。吕蒙正浮现出考中状元前,他寄居破寺,僧人都嫌他衣衫褴褛;及第那日,百官跪迎的场景。他在文中写道:"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全文以自身经历和历史人物为例,阐述“时运循环,富贵无常”的哲理,旨在告诫太子谦逊待人、敬畏命运。太子深受教育,遂刻苦学习,终成一代明君,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三、用人之道吕蒙正不仅以文名世,更以公正用人著称。他建立“人才库”,随身携带名册记录贤才,不论亲疏,唯才是举。吕蒙正主张“不以门第论英雄”,其最著名的举措是提拔寒门士子。例如,他曾力荐出身贫寒的富弼,称其“虽贫而有经纬之才”,最终富弼成为北宋名相。这种以能力定官职的原则,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
宋太宗欲遣使辽国,吕蒙正推荐一人,太宗不喜,连拒两次。第三次,吕蒙正仍坚持己见,直言:“非臣固执,乃陛下未察其能。”太宗最终采纳,使者果然出色完成任务。 三度拜相又三度罢官的吕蒙正,面对政治对手的陷害诬告,他效仿张良拾履、以退为进赢回乾坤。 按照旧制,宰相之子可荫补六品官,但吕蒙正主动请求仅授九品,称:“臣寒窗十年方得此位,犬子岂能轻易获高位?”自此以后成为朝廷用人的制度,后世沿循久远。
吕蒙正晚年,宋真宗问其子谁可重用,吕蒙正未荐亲子,反推堂侄吕夷简,称:“诸子皆不足用,唯夷简有宰相才”。据《宋史》记载,他举荐的侄子吕夷简,后来亦成名相,印证了“举贤不避亲”的合理性。宋真宗年间吕夷简以刑部郎中任职开封府,宋仁宗时期升任宰相,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国内国外诸多政务,保证北宋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宋代名相之一。
四、深刻启示
吕蒙正的故事提醒我们,成功是一个战胜失败、不懈追求的过程,它需要知识、智慧、品德和机遇的共同作用。只有全面地发展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无论我们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和本分。
吕蒙正用一生起伏换来的醒世恒言《寒窑赋》,在焦虑横行的当代社会,愈发闪耀智慧的光芒:顺境时应居安思危,逆境时要保持初心,无论何时都要保持精神的永恒。正如吕蒙正三度为相,依然保持谦逊和正直,启示我们要以谦卑之心接纳命运,以坚韧之志完善自我。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不确定性,更需要这种融合“尽人事”与“知天命”的智慧。无论是面对人生低谷,还是时代变迁,保持内心的稳定与豁达,或许是我们应对人生挫折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作者简介: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现居住于洛龙区安乐镇,现在农行洛阳分行工作,是一个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作者。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于市场营销、信贷管理工作,其撰写的《信贷资产良性循环的实践与探索》一文,在河南省农行交流学习,关于信用卡、零售业务、信贷方面的工作心得在农行总行发表,在省市级媒体发表宣传报道及文学作品多篇,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业余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