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仙卢仝是如何死 的?
卢仝,唐代著名诗人和茶仙。祖籍范阳,年轻时在济源武山 (思礼)买田置屋,定居下来。后移居洛阳,唐文宗太和九年(公 元835年),逢甘露之变,被宦官杀害,归葬于武山故里。
卢仝作为唐代诗人,其诗名远不如其茶名,他所作的《茶歌》 在唐代影响很大,为茶事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并传为千古 绝唱,时任河南令的怀州老乡韩愈称其为“茶仙”。卢仝一生爱 茶、品茶、痴茶,并且最终被害,同样与茶有关。
卢仝(约公元795~835年),幼年随叔父在浙江一带生活。叔 父死后,到济源武山石榴寺读书,后接老母到此,买田置屋,饮茶 赋诗。这时他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年轻人,对国家大事不甚关心,家 庭经济条件尚可过得去。闲暇时游山玩水,追求笃信佛志,消极处 世。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将归山招冰僧》、《哭玉碑子》中看出 来。
随着与韩愈的交往,卢仝迁居洛阳。这时的家庭人员增多, 负担加重,买宅欠债,又受到邻居恶少的欺侮,住的是破屋数间, 用的是一男一女两个老年奴婢。上有老娘,下有妻子,一家十来口
人,生活实在艰辛。这些情况可以从卢仝的《苦雪寄韩退之》和韩 愈的《寄卢仝》诗中得到不少信息。随着生活窘迫,他由青年时道 教信奉者转化为尊孔崇儒,《忆金鹅山人》中就能看出他的心境。
严重的生活负担很快向卢仝压了过来,有时甚至发展到断粮 绝炊的地步,处境既然如此,那么卢仝为什么要放弃从前比较舒适 安宁的生活,受这份辛苦和窝囊气呢?理由只有一条,他受到了韩 愈等人的熏陶,即他做人的思想已由过去的消极避世转入了爱国入 世。我们从现在卢仝的资料及后人探讨中,并从他怪异的诗中,发 现卢仝是个孤僻清高自负的人。已经开始向官宦之途迈进,不管是 迫于现实生活状况也好,还是为国效力也罢。
朝廷中没有伯乐,自称姜子牙的卢仝也没有用武之地,自己 一生的文采和抱负得不到施展。而那些无能的小人却在朝中执掌政权,从而也激发卢仝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写下了《直钩呤》和《月
蚀诗》两首诗,来表达心中的愤怒,被人所杀留下了伏笔。
卢仝官途没有起色,空有一腔志,生不逢时,不能为国效力。
为了摆脱靠朋友的救济维持生活局面,那就只有做生意。卢仝的一 生与茶有缘,就顺其自然的和王涯走到了一起。
靠韩愈的力量使自己做官的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他改变了思路 和行动目标,和王涯做起了茶生意,也可能是依托王涯宰相这条捷 径,去做官或更好的做生意或寻找保护伞。卢仝和王涯是怎样攀扯 上关系的,无法清楚,可能是《月蚀诗》受到了王涯的重视,毕竟 他们走到了一起,而且关系密切,以致后来卢仝夜宿王涯府第。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太和九年冬十月,以王涯兼榷茶 使,先是,涯请改江淮岭南茶法,增其税,及是上问郑注以富人 术,注无以对,乃请榷茶。以王涯为使,其法籍民茶园而量给之
值,官自造作,人甚苦之,后注败,遂罢。”《资治通鉴》叙甘露之变:“……百姓观者怨王涯榷茶,或诟
罢,或投瓦砾击之。”
甘露之变发生在十一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老百姓对榷茶恨 之入骨,可见榷茶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据《唐才 子传》载:当时卢仝因事与诸人会王涯书馆中,因留宿,被吏卒围 捕。卢仝曰:“吾卢山人也,与众无怨,何罪之有?”吏曰:“既 云山人,来宰相宅,容非罪乎?”于是卢仝苍茫不能自理,竟同甘 露之祸。
卢仝因宿王涯府第而遭杀害,只从事件本身上看是无故遇害。 但他为什么夜宿王府,虽不能认为他是找王涯寻觅做官之路,但至 少说明他和上层官员有来往。十月王涯榷茶,十一月发生甘露之变 导致卢仝之死,足以说明卢仝与榷茶有关。
卢仝是伟大的诗人和茶仙,他的著作和烹茶技艺给我们留下宝 贵的财富,将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受到全世界人们的敬重。他 没有寿终安寝,而是英年被杀,死因也成了千古之迷,留下了无限 的悔恨和遗憾。我们讨探卢仝的死因,对继承发扬卢仝茶文化有一 定意义。
卢化南、刘建、杨艳霞
2008年1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