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穆
星霜荏苒,文脉绵长。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化作星河,三皇五帝的故事凝成琥珀,四书五经的墨香浸透岁月,如永不熄灭的长明灯,指引着华夏儿女修身立德、向善而行。
江山为骨,家国作魂,唯有山河稳固,方能万家灯火常明。古往今来,帝王心系社稷安危,先祖祈愿子孙贤良,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早已镌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纵使游子漂泊天涯,千山万水亦挡不住寻根问祖的脚步,每逢佳节,返乡祭祖的传统从未断绝——这便是刻进骨子里的华夏印记。
溯流而上,在时光的褶皱里,有个名叫李师坡的屋场,藏着一段跨越五百余载的传奇。明成化六年至嘉靖十八年,先祖廻远公在此度过了七十载春秋。作为涣公之孙,他生于斯、长于斯,亲历明清两朝更迭,目睹民国风云变幻,终迎共和国盛世华章。五百六十四年的光阴,将李师坡打磨成一位静默的长者,用斑驳的墙垣与蜿蜒的阡陌,守护着世代子孙的故事。
流江村深处,李师坡宛如被时光遗忘的璞玉。群山环抱,交通闭塞,田土贫瘠,却孕育出坚韧而赤诚的子民。五百六十年来,他们以树竹为舟,在生活的洪流中劈波斩浪。青壮年将树竹编成竹排,待山洪奔涌时,顺新墙河而下,经洞庭湖换得粮米;妇孺老者留守家中,巧手翻飞间,晒簟层层叠起,火纸簌簌成沓。这些质朴的手工制品,不仅是谋生的营生,更承载着李师坡人的尊严与信誉。
当纸业与晒簟成为方圆十村的生计,利益的浪潮裹挟着乱象袭来。偷工减料之风渐盛,冒名顶替之事频发,李师坡的名号蒙尘。为守护这份信誉,智慧的先民留下独特暗号:“李师坡有二架桥,一石一木来回走。木桥四十三块板,九窍一松益堂岭。”这串如诗的密码,藏着村落的胎记,唯有真正的李师坡人,才能用诚信解锁信任的密钥。直到1996年,稻田龚姓人求医时的闲谈,才让这段尘封的典故重见天日。
1993年的街河口,市井喧嚣。我驻足神纸摊前,听钱爹追忆往昔:“早些年,只认李记合兴的货。”问及缘由,老人眼中泛起光亮:“他家的纸,页页厚实,张张匀净,秤上从不少一两。整条街的老主顾,都信这个理。”原来这声名远扬的李记合兴,正是永吉家的商号。解放前,李师坡的诚信之名,早已在湘鄂赣三省交界的村落间口口相传,靠的不是巧舌如簧,而是匠人掌心的温度与肩头的担当。
诚信之外,李师坡的街巷里还流淌着千年未改的温情。青砖黛瓦间,长者的教诲如春风化雨,年轻人躬身聆听;节庆时分,全村老少围炉而坐,笑声穿透屋檐,将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尊老爱幼的美德,在粗茶淡饭中滋养,在家长里短中延续,编织成村落最温暖的底色。
岁月悠悠,时代在不断变迁,李师坡也在历史的浪潮中经历着风雨洗礼。然而,家史中传承的诚信家风,以及淳朴的民俗风情和敬老尊贤的美德,却如同陈酿的美酒,愈发醇厚。
图为作者李穆先生
它们深深地融入了李师坡子孙后代的血脉之中,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散发着夺目的光芒。这种精神财富,不仅是李师坡的骄傲,更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坚守诚信,传承美德,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岁月如河,冲刷着世间万物,却让李师坡的家风愈发澄澈。从明朝的竹排到现代的商铺,从火纸作坊到民俗传承,变的是时光的模样,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诚信与善良。这份家史凝成的精神图腾,不仅照亮了李师坡人的前路,更化作点点星火,汇入华夏文明的星河,在历史的长卷上,永远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