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诗词鉴赏,促进精品创作
——陈作耕《耕园集》诗词鉴赏会在常德举行
4月19日上午,为了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诗词学术研究,提升诗词鉴赏水平,促进精品创作,“情系家国,讴歌时代——陈作耕先生《耕园集》诗词鉴赏会”在常德柳园锦江酒店圆满举行。
本次活动由湖南省诗词协会、常德市文联指导,常德市诗词学会主办。常德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有关领导,常德诗词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和诗友,以及常德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界的代表等60余人齐聚一堂。大家围绕《耕园集》诗词作品,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赏析。大家发言亮点纷呈,不仅高度评价了《耕园集》的创作艺术成就,而且一致认为,可以从诗词鉴赏中得到启示,为促进精品创作,提供宝贵借鉴。
鉴赏各抒己见,剖析比较全面
常德市文联党组书记蔡胜猛在致辞中说,《耕园集》创作题材丰富,诗情紧跟时代、贴近生活,不仅拥有“乡土为魂”的创作底色和“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更有对家国、人生的深刻思考,彰显了作者“文以载道”的担当与情怀。
常德市诗词学会会长龚天宝表示,《耕园集》的深层价值在于完成了从生活实录到生命诗学的升华,留给世人的不仅是格律诗词的美学享受,更是一个时代建设者的精神启示录,为当代旧体诗词创作,树立了值得借鉴的范式。
湖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常德市诗词学会党支部副书记刘经平认为,陈作耕先生的诗词作品遣词造句精准、眼光独特,贴近生活、画面感强,是时代精神与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湖南文理学院教授梁颂成以陆机“感物、积学、澄心”的三个维度,深度分析了陈作耕先生《耕园集》的创作艺术,认为其诗词守正创新,生动活泼,像一座多棱镜,折射出传统的诗学精神,让古代的传统诗词在现代文明的沃土中绽放出了新花。
诗友康兴民认为,神韵是诗词的灵魂。书里的作品呈现出“清空淡远、自然天成、含蓄深蕴”的神韵,其语言清新、情节真挚,思想深刻,令人百读不厌。
诗友解升桥从诗词语言风格方面进行了赏析,认为《耕园集》具有“雄奇豪迈、生动形象、平淡质朴”语言风格特点,诗词语言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含蕴深刻,是“守正容变,与时俱进”的典范。
常德市诗词学会顾问周则强、陈国安,以及诗友钟兴珉等诗友从“情”的角度,深度分析了《耕园集》的情感特色,尤其是故乡情结。诗人的家乡在常德,书中体现故乡情结的诗词有60首,占到全书的五分之一。常德的柳叶湖、桃花源、太阳山、司马楼、河街、抗战纪念碑等风景名胜、历史遗迹在诗集中频频出现。他们认为,这些作品不单纯是怀旧,而是那种血肉与故土、时光与记忆中发酵出来的眷恋之情,读之令人动容。
分享创作经验,树立精品意识
《耕园集》作者、深圳市工商联原副主席、巡视员陈作耕先生介绍了五个“坚持”的诗词创作体会。他认为,诗词创作必须坚持为人民而歌的创作理念,坚持诗写生活、有感而发,坚持立意为先,坚持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坚持学习研究古今经典的创作经验和技巧,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和洞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常德市诗词学会顾问皮国繁认为,诗词创作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满足时代需求,以高质量的诗词精品,来回馈这个伟大时代。他认为,如何在创作中做到精益求精,如何在打造精品上下功夫,可以从《耕园集》作品中找到答案。他从“炼字、炼句、炼意”三方面,深度分析了《耕园集》诗词作品的高水准艺术境界。

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诗词学会党支部书记邹如龙总结时表示,《耕园集》中的诗词作品通过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严谨的结构,展现出了作者对精品艺术的执着追求,它不仅是作者艺术人生的华彩绽放,更是中华诗词在新时代结出的丰硕成果。
注入新的活力,明确创作导向
常德市文联党组书记蔡胜猛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将为常德传播普及中华诗词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陈作耕先生诗词作品的鉴赏、交流和研讨,常德的广大诗人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对促进提升常德的诗词创作和评论水平,进一步擦亮“中华诗词之市”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常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鹰表示,《耕园集》凝聚了作者丰厚的诗文创作功底与浓厚的爱国爱乡情怀,感谢作者把鉴赏会落地常德。他结合常德的文化特色与时代使命提出,广大常德诗人要学习陈作耕先生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创新诗词表达形式,结合非遗元素创作可传唱的诗词作品,要深入研究诗词文化内涵,加强诗词交流,拓展知识传播渠道,使常德诗词文化发展水平更上一层楼。

常德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王鳌高度赞扬了陈作耕先生的诗词作品艺术成果,称其创作态度严谨,紧跟时代,作品质量高。他鼓励广大诗人、艺术家,要此活动为契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此次鉴赏会通过深入的作品剖析、精彩的经验分享,不仅让与会者领略到《耕园集》的魅力,更为抓好中华诗词的鉴赏与创作提供了借鉴。(通讯员/唐石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