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
散文·蔚蓝交响
作者:平凡(河北保定)
辽东湾的第一缕晨曦跃出海面时,金沙滩正用浪花给礁石镶上银边。我踩着湿润的沙粒向东走,看渔船披着霞光归来,鳞光在渔网上闪烁成碎钻——这是渤海湾的清晨,千年渔港的木桨声里,藏着文明与海洋最初的对话。
一、潮起处的开放诗篇
北仑港的桥吊在暮色中起落如琴键,集装箱堆叠成钢铁森林,远洋货轮的汽笛声切开雨雾。四十年前第一艘中外合资货轮在此启航,如今这里已是“世界第一大港”,自动化码头的机械臂精准抓取货物,大数据屏上跳动着全球贸易的脉搏。保税区的玻璃幕墙映着星辰,跨境电商的货架上,挪威三文鱼与云南鲜花并肩,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文件在咖啡杯旁沙沙翻动,这是东海之滨的夜晚,开放之门始终向着世界的风向敞开。
二、浪涌中的创新热土
深圳湾实验室的落地窗直面浩渺南海,生物学家俯身观察培养皿里的荧光藻类,不远处的前海,无人机群正编队掠过自贸区上空,在云层下拼出“新质生产力”的光影。珠海横琴的智能无人船码头,黄色巡检船正自主完成充电,船载AI系统实时分析着海洋生态数据。当南海的晚霞染红伶仃洋,港珠澳大桥的灯带次第亮起,像一串珍珠撒在深蓝丝绒上,桥塔上的光伏板还在收集最后的日光,这些创新的星火,正沿着海岸线织就科技强国的锦缎。
霞浦的滩涂上,竹竿林立如水上森林,紫菜养殖户划着小木船穿行其间,晨雾里飘来咸腥的海风味。渔排上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着蓝光,下面的网箱里,大黄鱼正追逐着自动投喂机的饵料。渔村的石墙上,二维码里藏着海参的生长日记,直播镜头前,返乡青年捧着刚上岸的鲍鱼,身后是新建的海洋牧场智慧管理中心。当暮色漫过连家船改造的民宿,渔歌与海浪的和鸣中,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潮涨潮落间徐徐展开。
泉州后渚港的古船陈列馆里,宋代商船的残骸沉默诉说着“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罗盘刻度间还留着波斯商人的指纹。漳州火山岛的黑色玄武岩柱群,像凝固的海浪记录着地质变迁,古盐田的石板上,千年晒盐技艺仍在延续,老人用木耙翻动白盐,动作与唐代壁画里别无二致。北海涠洲岛的天主教堂里,彩窗滤下的光斑落在清代碑刻上,不远处的贝雕工坊,匠人正用砗磲碎片拼贴出海丝地图,这些文明的切片,在海岸线上串成了流动的历史长卷。
五、海天之间的生态长卷
崇明东滩的芦苇荡掀起绿色波浪,小天鹅在浅滩梳理羽毛,监测员的望远镜里,麋鹿群正涉水而过,蹄间溅起的水花映着“长江口生态修复工程”的标牌。三亚珊瑚礁保护区的潜水员轻轻拂去珊瑚上的藻类,培育箱里的鹿角珊瑚新芽正舒展枝桠。北部湾的红树林里,招潮蟹在泥滩上画出密密麻麻的圆圈,退潮后的滩涂重现“涨潮一片绿,退潮一片金”的盛景,这些海天之间的绿色屏障,正在重新书写人与自然的共生密码。
我从鸭绿江口出发,沿大陆海岸线南下,看胶州湾的跨海大桥如长虹卧波,望厦门湾的双子塔直插云霄,听西沙群岛的浪涛拍打珊瑚礁。当南海的晚霞把天空染成琥珀色,邮轮的甲板上,有人在记录航迹,有人在眺望远方——这万里海岸线,是母亲河入海的脐带,是文明生长的襁褓,是新时代弄潮儿的赛道。
潮起潮落间,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创新的故事,每一粒沙子都在见证开放的进程,每一声涛响都在共鸣复兴的强音。这趟蔚蓝之旅的终点,永远是下一片更辽阔的海域,正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永远在浪尖上追寻着新的地平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