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里土气的手艺
安徽卫艾云
在舒城的青山绿水间,流传着一门延续五百多年的指尖绝技-竹编(舒席制作技艺)。 2006年,舒席走进安徽省非遗名录,2008年,他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在历史的浩渺烟云中,有一些人坚如磐石,他们用双手摩挲岁月,以匠心对抗遗忘,他们是文化星河的守夜人,是非遗传承的燃灯者,把竹子写成传奇的智慧。
翻开泛黄的史册,1457年冬天,新任的吏部尚书秦民悦抱着家乡的舒席踏雪入京。但是他不会想到,这卷浸润家乡清露的舒席,会伴着“顶山奇竹,龙舒贡席”的御批,在紫禁城写下传奇的开端。
五百多年的时光流转,舒席匠人们始终恪守着与自然的约定。那是一个阳光斑驳的清晨,年幼苏成军第一次走进祖父的竹编工坊。工坊里,有整齐码放的竹片竹丝,祖父指尖的竹丝翩翩起舞,不一会儿,一个竹篮悄然成型。那一刻,竹编的种子,在苏成军的心里,偷偷地生根发芽。
然而,学习竹编的道路,远非想象中美好。1986年,17岁的苏成军开始学习剖篾技术,1987年,开始学习编竹席,这一编就是三年。那时候,舒席厂很红很忙,苏成军跟在师傅们后面一天要干十七、八个小时的活。锋利的竹片一次次的划破手指,疼痛和沮丧如潮水般将他淹没,他开始怀疑自己。1990年以后,舒席厂因为效益不好,身边的师傅都纷纷离开了,苏成军有点动摇了。但每当想起祖父的竹编工坊,想起那个早晨竹篮诞生时的震撼,他咬咬牙,选择继续坚持,他开启了自办舒席编织厂的路。带着竹编的技艺和满腔的热忱,苏成军舒席制造厂首次把舒席的制作工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现代工业制品如狂风暴雨般袭来,他的竹编,好像被遗忘在了时代的角落,无人问津。从门庭若市到冷冷清清,他彻夜无眠!
“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怎能就如此没落了?”他不甘心,他开始四处奔走,参加各种展览展示,走进校园,向孩子们讲述竹编的故事,手把手教他们编织简单的竹器。让女儿教他用电脑、用微信,开网店。他让竹编跨越千山万水,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如今的苏成军已不再年轻,可他对竹编的热爱,从未熄灭。
他望着传习所里满墙的竹编画,眼里闪着微光。
从一棵竹到一张席,从一张席到一幅画,从一幅画到一个传习所,苏成军做到了。
苏成军说,媳妇和女儿经常吐槽他这手艺土里土气,他说是啊,但这土里土气的手艺,需要有人守护。择一事,终一生。
从明英宗的惊叹到新时代的“舒席+”,这抹竹色正跨越山海,
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从未老去。

卫艾云,女,安徽舒城县人。群众文化工作者,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